青春·热血·坚定走成才之路——高翻院21级退伍军人大学生王应龙

一、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如今的中国,外语教育已经普及到中小学,2000年起外语不再是紧缺专业,就业机会也相应减少。学习外语还有没有用,还有没有就业的良机,成为家长和学生心中的疑虑。很多高中生尤其是男生,不愿意再选择学习外语。

王应龙不一样。高中毕业时他决心学习外语,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将中国故事传播到全世界。尽管家在浙江,他却报考了西外,因为西外的英语翻译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这期间无论发生了多少变化,有多少人转向,王应龙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外语是与世界沟通交流必备的技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就是精通多门外语的语言大家。他曾说:“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这位科学巨匠不仅是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贡献给人类,还在语言、文学以及教育等方面为人类做出了榜样。他17岁时就掌握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德语;19岁学会了英、意两国的语言后,仍不倦地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精通了多种外语,使马克思在为他从事的革命斗争工作时得心应手。

要学好英语翻译专业需要花力气下苦功。一旦确立目标,王应龙就勤学苦练,一刻也不放松。即使暂时离开高校,在训练严苛的一线作战部队,也不忘抽空背英语四级单词,读能找得到的外文书刊。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有目标有计划且高度自律的学生。到军营,他是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士兵;回学校,他是博闻强记、勤奋好学的学生。除了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还努力自学,不断扩大不同学科的知识面。他懂得,要做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但要掌握精通外语,更要涉猎广泛、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准确及时地完成各种不同领域的翻译。早在大一,他就意识到翻译工作中口译的重要和相对于笔译的难度,便提前自学口译课并加强日常练习。他知道要想精通专业,除了比别人更加发奋努力,没有捷径可走。

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每一门课,以严于律己的态度对待所有课程,王应龙在大一就获得了二等奖学金,综测排名名列前茅。有人说“功课不好的才去当兵”,还有人说:“大学当兵是浪费时间”;王应龙却觉得,每一个职业都是成长的历练,好男儿当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国家荣誉和尊严。业精于勤;荒于嬉。三年的学习,他始终保持着高绩点和综测的领先地位,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军营的优秀士兵,同样是校园里的优秀学生

大国外交,精彩纷呈。从延安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走来,到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开创的“中国式外交(Chinese Style Diplomacy)”,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进世界局势的发展演变。世界并不太平,战火持续延烧。国家意志在大国外交领域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秩序观和价值观。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塑造我国和世界关系新格局的当今,急需大量精通外语、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经济、文化、旅游、商贸,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这里有校园的文化熏陶学识养成,也有铁血铸军魂,烈火炼真金的锻造。

二、铁肩担道义 关爱暖人心

军旅生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兵船合练的狂风巨浪,从未体验过翻江倒海的晕船;有着恐高症,却要完成高空机降训练;5公里负重障碍越野,队列射击刺杀格斗土工作业……高强度高标准的严格,去掉了王应龙高中生青涩内向的性格,锻炼成永远不怕挫折的无畏战士。

当兵对男生来说具有特殊意义。高中毕业后他没有立刻走进心仪的大学,转身去了绿色军营——大学是他的理想,当兵是他的信仰。对于军营,有人怕苦,有人怕累,有人怕严格的纪律约束。在王应龙看来,苦和累,约束与管辖,正是人成长的必须。训练虽苦,但依据科学;部队虽严,但有浓浓的战友情。他的班长给了他最严格的训练,也给了他不尽的温暖。在部队,他学会如何做优秀的士兵,跟着班长,还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团队成员。部队教会他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懂得了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每一刻都要活得有意义。

春风化雨,雨露滋润,部队的点点滴滴都被他运用到班级的管理中。对待同学如春天般温暖,谁的情绪低落,他都能很快知道,配合辅导员老师一起做工作;无论是什么工作,谁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第一时间来帮忙。王应龙亲切温暖,“像邻家哥哥,”同学们说,“在最需要的地方,总看得到他的身影。”大家感受最深的是抗疫期间,这些退伍士兵大学生率先向校党委请命做抗疫志愿者;在新冠病毒最猖獗之时,高校里的退伍军人大学生们犹如一道屏障,守护了同学,守护了学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动和感染?解放军是一面旗帜,危急时刻就是安全就是保障。

同学们还说,防疫隔离期间,那个忙碌着给全班甚至外班的同学领菜送饭的,一定是王应龙。有人惊诧,为什么王应龙和他们的战友会不知疲倦?王应龙和他的伙伴们不计较得失不在乎名利,永远积极地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拍摄,“百面战旗红”战旗故事宣讲,党的二十大献礼西外大学生退役军人军体拳表演,宫子村支教,学生译文批改答疑,欧亚青年精英论坛和丝路国际论坛志愿服务……

在部队,王应龙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他学会了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善于运用群众智慧去管理班级。在矛盾最敏感的综测问题上,高翻2102班班级综评平稳进行,从没出现过矛盾和争议。新兵时王应龙不爱说话,现在他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合作,如何拓展和联系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完成任务。日复一日,他参与的各种活动在成才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步伐;他的每一次实践都是经验的积累,在众多繁忙的工作中,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三、打造校园里红色军旅文化

2022年9月在国庆即将到来之际,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多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学校、陵园等全国各地的青年及退役军人代表诵读烈士及烈士家属的书信,缅怀纪念为这个共和国的诞生和保卫共和国牺牲的英烈。西外退役军人大学生们收到邀请,参加第9个国家烈士纪念日“跨越时空的思念·诵读红色家书”线上视频展播活动。同学们认真学习史料、倾情准备,在直播当天诵读了除黄继光母亲之外,吴书、詹丰兴、毛道真、冷泉、彭自兴、孙生禄、李仕泉、鹿鸣坤、王兴玉、康致中等10位烈士的家书。他们通过这样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年轻战士最深切的缅怀,青年学生最崇高的致敬。他们的诵读随着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官方视频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国家一级媒体平台,直播传遍了全中国、感动了全中国。

西安外国语大学退伍军人群体,是一支退伍不褪色,在高校高扬解放军战斗旗帜,营造校园红色军旅文化,敢于挑战困难,勇于挺身而出的先进群体,为全校青年学子树立了迎难而上,勇敢无畏的榜样力量。2022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蔓延陕西省,各高校学生高度集中,疫情防控形势危急,西外退伍军人大学生冲锋在前,首先向校党委请命担当抗疫志愿者。在校园各个抗疫关口都有退伍军人挺拔的军姿。他们背着沉重的消毒液,以作战的严整、精准、高效地完成偌大校区的灭毒工作。是他们,带动了全校大学生争当志愿者;是他们,以实际行动教会了同学们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只闻书声琅琅的高校,从此有了金戈铁马、剑指强虏的英气;有了飞度关山、御敌千里的豪迈;打造校园里的红色军旅文化,给文质彬彬的高校带去了铁骨钢筋,文武兼备。

学校利用退伍军人大学生政治方向正确坚定、具有良好军事教育素质的优势,成立了军训自训教官团队。王应龙是其中的骨干教官。他带训的大学生,不仅完成了军训规定的队列、射击、包扎科目,还增加了据枪和心脏复苏训练。根据实战所增加的项目使带训学生射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战地救护更具实操性。王应龙还把军队的团队精神,战友的信任放进军训中:两人一组的放松按摩,增加了彼此的关爱和友情。军训结束后,王应龙当选为最受欢迎的教官。军训期间带训大学生的同时,教官们还进行国防教育,宣传红色军旅文化。他们将“百面战旗红”战旗故事转化浓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讲述和传承战旗精神,是全国高校唯一一个宣讲战旗故事的退伍军人大学生群体。

2022年8月1日佩诺西窜台之际,东部战区重磅发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决不会坐视不管”后,在东部战区退伍陆军王应龙、东部战区退伍海军马尼拉带领下,西外全体退伍军人大学生齐声喊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若有战,召必回!”以这样一支保持军人本色,弘扬英雄精神的高校大学生退伍军人群体,受到中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肯定和表扬。2023年3月17日,“双拥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举办“大手拉小手 铁血铸军魂”国防教育主题活动,老兵郑闽江教授带领来自边防海防前线的退伍军人大学生王应龙、王楚天做主题发言,10名退伍军人大学生在活动现场进行了班队列表演。那次国防教育活动,震撼了全校小学生。“追星当追人民解放军”成了当天最响亮的口号,迅速传遍了省市。

在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军队的当今,高校成为国家征兵的主要来源。退伍军人一批批回到学校,正在改变着学生的构成:这不但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未来的毕业生首先应该是思想战线国家利益的捍卫者,中华文化腾飞的创造者,是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奉献者,而不是既得利益的索取者。西外退伍军人大学生做出了榜样,王应龙做出了榜样。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