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艳玲:盛放于”一带一路“的铿锵玫瑰
“这是外语人梦寐以求的机遇,这是永不能忘记的使命”。谈起这段经历,方艳玲还是会这样说,除了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阿拉伯语专业教师,她还有另一重身份——中国(陕西)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随队翻译。
2018年10月方艳玲随医疗队赴苏丹执行援外任务,援苏丹期间,她认真完成医疗队交待的每项工作,协调处理当地与医疗队的各种问题,保证随队翻译时刻在场,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在2023年关于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的公示中,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
任务结束后,中国援苏丹医疗队特意送来感谢信,称赞她达到了“有效、有趣、友爱”的沟通方式,展现了“有礼、有理、有节”的交往原则,赢得了外方人员的高度赞赏。
“外语人”责任在肩
作家韦娜说:“最清晰的脚印踩在最泥泞的路上。”书中所言皆是方艳玲所行,她用这样一个词概括了赴苏丹执行援外任务故事的开始——“外语人”。
她谈到,她常以“外语人”这个身份自诩,而谈及选择赴苏丹执行援外任务的原因时,方艳玲说一方面受到中国援助苏丹医疗队的影响,2017 年中国第 34 批援苏医疗队开始组建,亚非学院老师方艳玲便担任医疗队阿拉伯语语言培训教师一职并得以了解且深切感受到了医疗援助任务的伟大,内心被深深触动。
因此在医疗队队长提出,希望她能够推荐一位专业素质过硬的阿拉伯语翻译,她选择“毛遂自荐”。
当正式加入到中国第 34 批援苏丹医疗队之后,亚非学院老师方艳玲风趣地说,自己有想过在苏丹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可以接受、可以克服、可以尝试可以接受、可以克服、可以尝试,愿意做一个“孤勇者”。
另一方面,中国大国风范也同样感染着她,中国与苏丹两国经贸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合作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丰硕成果。多年来,两国高层访问频繁。中国向苏丹援建基础设施、提供大量物资,显著提升了当地公共服务能力,两国都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将自己所能学到的外语知识用于实践,将自己投身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当中,这是使命,更是一份跨越万里的重任,方艳玲真正做到了“外语人”的知行合一。
前方路 秉烛夜行
叔本华说:“生活本身就是处处布满漩涡和暗礁的海洋。”作为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医疗队取得了“白内障复明工程”等诸多成就,同样也经历了苏丹社会动荡的艰难险境,在与当地人民的相处过程中,苏丹人民的热情乐观深深感染着医疗队的每个人,与当地政府相处也十分融洽,这份两国之间的友好情谊深深铭刻在方艳玲老师的心里。
在苏丹执行援外任务中,亚非学院老师方艳玲老师表现出过硬的政治素质、娴熟的专业能力和独特的个人风采,在外事工作中做到了“有效、有趣、友爱”沟通,展现了“有礼、有理、有节”的交往原则,赢得了外方人员的高度赞赏。而这份苏丹人民传递的情感同样反哺到方艳玲对于阿拉伯语的教学当中,让阿拉伯语教学变得更有魅力,更有使命感。她提出语言教学,一定是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所结合起来的。外语人要培养国际视野,打开广阔胸怀。让这一份独属于外语人的责任感传承下去,学习不停,成长不止。
赤子心 山海难撼
“人人心中有盏灯,强者经风不息,弱者随风即灭。”——歌德
“小时候的梦想,我觉得应该算是实现了”,方艳玲说自己是一个有点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美国轰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当得知这个新闻时,她正值高二,为想要从事涉外工作埋下了“萌芽种子”。
谈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方艳玲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为共建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样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在苏丹,人民享受到了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便利,她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这次赴苏丹执行援外任务,既是个人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能做出的贡献,也是她三十六岁人生的再次成长,可以这样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这次机会,提供了这次舞台。
如果说第一次重塑是在考上大学,第二次重塑便是这次的赴苏丹执行援外任务。自己变得更加从容、不再焦虑、专注做自己,不在乎名利,不在于结果,只在于初心,利他——是这次最大的收获。帮助他人所得到的快乐,是任何一种成就都无法满足的。特别是能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者之一,这是使命,更是荣誉。
《中国女性》一书中说,“平凡和伟大从来都没有万里之遥,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从不妄言虚度每一段时光,传递美好和温暖,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添砖加瓦。作一烛萤火,献一份力量,微薄之光亮他国一方前行之路;作一块坚石,担一份责任,坚挺身姿承他国一方建设之路;作一滴水滴,明一份使命,涓涓细流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