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手复排到自创自演
《白毛女》剧照
《路遥的世界》剧照
《延安》剧照
在全党全国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什么样的形式,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易于为青年学生所接受?
怎么做,才能避免硬邦邦的说教和灌输,使“以文化人”四个字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真正落地生根?
为什么大、强、精的艺术作品,更具有冲撞力、感染力和引领力?怎样把艺术作品做大、做强、做精?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延安大学的重要批示中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殷切期望。七年来,延安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坚定正确方向,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用延安精神育人,在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建设工作中不断出成绩、显亮点,规模日益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层次显著提升,特色更加鲜明。
为了进一步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延安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抓特色、上水平,对各艺术专业和学生话剧社等社团的力量进行了整合,以剧育人,以演促教,先后打造了《白毛女》《路遥的世界》和《延安》三部优秀剧目,不仅在校内连续演出,而且走进地方剧场和国家大剧院,走进全国多所高水平军地院校,传播了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拼搏奋斗热情,荣获了多种专业奖项,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凸显了以文化人的效果。
一、联手复排红色经典《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是1945年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汇集集体智慧、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优秀文艺作品,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在新秧歌运动中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民族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在音乐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地方传统戏曲和民间小调的风格,借鉴了西方歌剧注重人物性格特点的处理手法,借鉴了古典戏曲歌唱、吟诵、道白相结合的传统,采用了中西混搭的伴奏形式,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当年在延安一边创作一边演出,并在听取群众意见、关注演出反响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多次上演,广受欢迎。剧中的许多唱段,如《北风吹》《扎红头绳》《太阳出来了》等,逐步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名段、名曲、名篇。
从2017年开始,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帮助下,启动了复排工作,并完成了《白毛女》声乐钢琴总谱的编写,师生们随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和演出准备过程中,通过观看纪录片《大鲁艺》,翻阅大量相关故事读本,拜访文化部原代部长、著名诗人、《白毛女》编剧之一贺敬之,不断体悟《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及其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领悟作品的时代意义。2018年3月新学期开始后,鲁艺学院相关师生每周都要抽出时间,进行两到三次排练,排练过程中严格遵循乐谱,努力做到准确无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于4月9日专程到排练现场进行了指导,青年指挥家陈冰先后两次来到延安大学,从一个个细节着手,努力使演员们在发声、音高及时值等方面不断做到完美。在后期排练过程中,导演和负责人员从服装准备到舞台走位,从灯光效果到音效调整,从后台化妆到走上台前,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安排,并要求精确到位。为了使剧情结构更为紧凑、更加符合观众审美的需要,导演对剧本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使得戏剧性更强;老师们经历了从盲目彷徨到明确目标、从精益求精的训练到完美的舞台呈现,专业技能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提高;演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经过无数次的细磨硬练,换来了演出效果质的提升。
2018年10月27日,完成复排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大剧院进行了首演,贺敬之专门为演出题词“传承鲁艺薪火,践行延安精神”。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承担全部演奏任务,延安大学鲁艺合唱团担任合唱,演员都是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演出共进行了两场,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国家大剧院、延安市、延安大学等不同单位的领导、嘉宾2500人现场观看了演出,数万人观看了网络直播。歌剧《白毛女》由五幕组成。演出中,西洋管弦乐器、中国民间丝乐器和戏曲打击乐在序曲、主题音乐、间奏音乐中合理应用,有效地铺垫和渲染了剧情的内容和气氛,也让该剧的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演员们通过精湛的独唱、道白、二重唱、三重唱、大合唱以及恰如其分的表演,生动、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展现得活灵活现,揭示得淋漓尽致。演到动情之处,台下观众禁不住潸然泪下,唏嘘一片。每一幕结束,都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参加演出的同学表示,有机会参演鲁艺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与具有世界水平的交响乐团合作,备感骄傲和自豪。演出还得到了各级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第13套节目“新闻直播间”栏目,以“两院校创排经典歌剧《白毛女》”为题报道了演出情况。
复排《白毛女》,是向延安鲁艺创建80周年的献礼,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落地行动,是探索艺术教学改革中以剧促教、以剧促建的典型实践。通过排练,全体参演师生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教育,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有的演员虽然只有一两句台词,表演结束后要夜半跨校区回宿舍,但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一句怨言。这次复排,使得老师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有了很大提升;音乐和舞蹈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歌唱技巧、学习方法都有了明显进步,设计和美术专业学生通过舞台的布置换景,也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水平。可以说,排演《白毛女》,并不单纯是为了演出,更是为了推出一个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剧目、一个可传承的经典,探索一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020年5月,《白毛女》还应邀参与了全国10所音乐学院的网上展播。
二、自排舞台剧《路遥的世界》
2019年,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当代著名作家路遥诞辰70周年之际,延安大学又推出了舞台剧《路遥的世界》。
《路遥的世界》以路遥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和《平凡的世界》为主要创作依据,由延安大学师生利用暑假集中排演并担任剧中全部角色。该剧从路遥在毛乌素沙漠发誓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开始,到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再到小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播出,采用多层次叙事、回忆反省、内心独白等表现手法,将路遥创作过程中的多种生活片断串连在一起,通过虚实结合的叙述方式,展示了路遥六年创作期间“牛马般非人生活”的历程,塑造了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等一批人物形象。
2019年9月15日,《路遥的世界》在延安大学杨家岭校区礼堂首演,1000多名师生代表观看了全剧3幕、16场、130多分钟时长的演出。演员们做到了优美表演、准确刻画,塑造出了较为丰富的人物性格和较为饱满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这部戏不光在校内多次演出,而且走出校门,走进延安大剧院,走进西安体育学院和西安工商学院,并作为陕西省第七届校园艺术节参赛作品接受了评委会专家组的评审,成为10个“优秀剧目奖”获得者之一,部分演员还荣获优秀导演奖、优秀舞美奖和优秀表演奖等。
路遥是延安大学优秀校友、当代文学巨匠、中国改革先锋,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排演《路遥的世界》,是延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培养目标的重大探索。通过话剧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人才培养的载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仅在排演完成后的第一年,《路遥的世界》就演出14场,观众近两万人。该剧还作为延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连续演出了4年。
已经踏出延安大学校门的2020级音乐学专业学生成梦瑶深情地回忆道:“从大一那年冬天开始的每一个周末,我都会满怀憧憬,冒着凛冽的北风奔向位于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话剧排练场所,步履如插上翅膀般轻盈。围读剧本、分析人物、揣摩语气、模拟神态,一次次的练习,让我与剧中和路遥书中的人物越走越近。我深深地记住了路遥的那句话,‘像牛一样地、像土地一样地贡献’,并将它作为我的座右铭。”
三、自创自演音乐舞蹈剧《延安》
除了复排红色经典歌剧《白毛女》、自排舞台剧《路遥的世界》,延安大学还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投向了中共中央的延安时期。
2020年12月26日晚,由延安大学师生创作的音乐舞蹈剧《延安》在杨家岭校区大礼堂首演,广大师生现场或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观看了演出,仅在笨鱼直播平台观看演出的师生和校友就达4.6万余名。
经过不断锤炼、修改和提升,90分钟的音乐舞蹈剧《延安》,2023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并先后入选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举办的“青春正当时”文艺中国毕业季主题展演暨全国高校美育成果展示活动,以及国家大剧院第十七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延安十三年为题材的史诗性作品,《延安》的时间跨度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到中共中央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全剧以延安大学新生思甜的视角开启演绎,以追忆革命先辈华芳的一生展开剧情铺陈。
2024年11月9日,《延安》在国家大剧院正式亮相,实现了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成果推向高水平美育实践平台的目标。当天,包括延安大学党委书记高子伟和校长奚家米等校级领导在内的1000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舞台上,清清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多个篇章亮点纷呈,既有气势磅礴的歌曲,又有细腻深情的舞蹈,还有震撼人心的情景再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此前后,《延安》还应邀参加了空军工程大学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作为“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10·15艺术节”展演的收官之作在该院歌剧音乐厅上演,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什么样的形式更易于为青年学生所接受?怎么做才能让以文化人真正落地生根?怎样让更大、更强、更精的艺术作品感染和引领学生?
延安大学用创排校园优秀剧目的生动实践,作出了响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