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血青春之名,铸强国兴军之剑——走近西安外国语大学退伍大学生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操场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统一穿着灰绿色短袖,即使前胸和后背被汗水浸透也始终保持着整齐的队形,一圈又一圈地跑,在精疲力竭时还要奋力进行最后的冲刺。他们是谁?为什么每天要这样有组织纪律地高强度训练?原来,他们都是退伍大学生,灰绿色短袖是军队的体能短袖,他们每天坚持跑步,每次都是五公里打底再加各项体能训练。他们说,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军人的身体素质,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真正实现“若有战,召必回”的退伍誓言。王应龙,就是这项活动的发起人之一。

苦累与约束是成长成材的必经之路

一次,在双拥小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的“大手拉小手 铁血铸军魂”的国防教育活动中,西外抗美援朝老兵、退伍老兵和王应龙等退伍大学生,三代军人为小学生讲述各自的军旅故事。王应龙身着迷彩、面容清秀、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与年纪不符的坚毅和沉稳。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把他们团团围住,表不完的情、说不完的话,“我要好好学习,为祖国效力!”“长大了我也要当兵,保家卫国!”小学生“追星当追解放军”的话题冲上各大媒体。

  

高考结束后,18岁的王应龙参军入伍。他说,上大学是理想,但入军营既是信仰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部队生活充实而忙碌,每天严格按照一日生活制度作息,参加各种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有人怕苦,有人怕累,有人怕严格纪律的约束。但王应龙觉得,苦累与约束正是人成长成材的必经之路。

王应龙曾服役的部队驻扎在台海前线,因为兵种和地域的特殊性,他必须完成各类兵种的高难度高强度训练。面对二十多米的高空机降训练,他要克服恐高;面对兵船合练的狂风巨浪,他要战胜晕船;面对十公里武装五公里负重障碍越野和队列射击刺杀格斗土工作业,他要击败伤痛。短短两年,他已从一个青涩内向的少年,淬炼成了一名不怕挫折的铁血战士。

谈起当兵的岁月,王应龙眼眶灼热目光温柔:“部队虽严,但有战友的温情陪伴,生日时为我做长寿面;训练虽苦,但有班长的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错误,是他们给了我家一样的温暖。部队教会了我很多,最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责任和奉献,苦难和伤痛是军人的勋章。”

2020年7月,江西连降大雨水位急剧暴涨,房屋被淹、百姓被困,抗洪救灾迫在眉睫、解救群众刻不容缓。王应龙和战友们背上行囊连夜奔赴江西,他们白天加固堤坝,晚上巡查排险,全力以赴保护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王应龙说:“再艰难极端的环境,每到各个站点老乡们都自发给战友们准备干粮和水,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军民鱼水之情。”虽然满身泥泞、精疲力竭,但是当受灾群众脱离危险时,王应龙觉得一切都值得。在和人民群众的亲密接触中,他深切感受到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依靠和信任,也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和使命。

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两年服役期满后,王应龙回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虽然作为退伍大学生他可以重新选择学校的所有专业,但是他依然坚定地坚持了初心,选择了高级翻译学院。只因高中时他就决定学习翻译专业,成为优秀的译者,在世界的舞台上用自己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虽然家在浙江,他却选择了远在西北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只因这里的翻译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入学后,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他都以严谨的作风、奉献的精神、说干就干的执行力,成为了五育并举的学生楷模。

“学好外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是一场马拉松。”不论在军营还是校园,王应龙一直勤学苦练,一刻也不放松。在部队,他挤时间背英语单词、阅读外文书刊;在学校,他除了高质量完成专业学习任务,还努力不断自学各类学科的综合知识。“外语是与世界沟通交流必备的技能,《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就是精通多门外语的语言大家,他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到:‘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王应龙认真学好每一门课,连续多年获得各类奖学金,专业综测排名第一。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方能有所收获。学习之外,王应龙积极参加各类实践:到笔译班担任助教,为学员批改译文答疑解惑;到长安区宫子村支教,给小学生辅导功课;为亚欧青年论坛和丝路国际论坛做志愿服务。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王应龙踏实靠谱,向上生长、向外关怀,是个温暖的小太阳。同班同学说:“他给我们哥哥一样的关怀。”还有人说:“他热爱读书、涉猎广泛,对自己的未来定位清晰。”作为班长,他心里揣着每一位同学,当班里有同学的精神压力过大时,他会主动找辅导员老师商量怎么帮助同学缓解焦虑,为同学策划一场生日会或安排一次出游;他除了自己每日坚持体能训练,还带动其他同学一起锻炼增强体质。

在王应龙身上既能看见部队军人如山似塔的“铁血军魂”,也能看见青年学生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

若有战、召必回;若有战、战必胜

在西外,像王应龙这样的退伍大学生还有很多。这是一支“退伍不褪色”,在高校高扬解放军战斗旗帜,营造校园红色军旅文化,敢于挑战、勇于奉献的先进群体。学校成立了退伍大学生军训自训教官团,王应龙等三十多位退伍大学生积极响应。除了常规军训规定的队列、射击、包扎科目外,他们为大一新生增加了据枪和心脏复苏训练。此外,还加入了一些在基层部队才有的趣味项目:两人一组的放松按摩,增加了彼此的关爱和友情;训练场上“不流泪不掉队”的口号增强了团队意识;训练间隙,他们为学弟学妹们讲述革命英烈的红色故事和自己亲历的军营故事。


“爱国 勤奋 博学 创新”,70多年来西外人一直将“爱国”牢牢钉在人生的“第一位置”。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国防教育,退伍大学生团体为学校的国防教育注入了有生力量。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讲述战旗故事、参加征兵宣讲、普及入伍政策。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西外退伍大学生团队齐打军体拳,为祖国献上祝福;在国家烈士纪念日,他们参加了“跨越时空的思念·诵读红色家书”线上展播,缅怀为国捐躯的英烈;他们参加“百面战旗红”故事宣讲,让文字故事“活起来”,以生动的视频形式广泛传播红色故事;在佩洛西窜台前东部战区重磅发声后,王应龙与战友马尼拉领着全校退伍军人大学生第一时间共同喊出:“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若有战,召必回”的铿锵口号。

“若有战,召必回;若有战,战必胜!”这是每一个退伍军人在离开营区时向人民许下的庄重誓言。这也是西外退伍大学生卸甲返校后仍坚持体能训练的原因。不论在军营还是校园,这份誓言永不褪色,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他们必定会挺膺担当、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