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答案

马斯克的答案


叶晓东


  1918年11月7日,即将过六十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三天之后,梁济投水自尽,留下遗书发问:“国性不存,我生何用?”不是每个人都持进步主义立场,相信人类社会发展一直向前,终将抵达理想彼岸。在梁济看来,这个世界不会好,因而亦无活下去让它变得更好的必要,他以放弃生命的方式放弃努力。


  这个世界会好吗?在马斯克看来,问题太多,危机四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不安全,人类终有一天要逃离地球;人工智能如不加以约束,会对人类生存构成致命威胁。从星体的生命周期来看,地球正值壮年,人工智能离具备人类思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斯克有点杞人忧天了啊,他对人类生存前景过于悲观。如果只是充当预言家,马斯克并没有错,毕竟,遥远未来发生的事情,当下无法验证。持悲观主义立场,没有什么风险。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悲观主义往往正确的原因。


  我们能让这个世界变好吗?马斯克说,还有希望,我们要极力避免它变得不好。在未来灾难性前景出现之前,不能束手无策,等待命运的审判,我们可以做点什么。移民火星怎么样?这真是一个疯狂的想法。暂且不论这一计划是否可以解决人类文明存续的问题,单就技术上而言,就会遇到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一代人恐怕看不到计划成功的那一天,马斯克说,那就抓紧时间。这一计划将耗费巨资,马斯克说,那就去挣钱吧。悲观主义往往正确的下半句,是乐观主义往往成功。因为,预言只能描述未来,行动才能改变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斯克的故事人已皆知,开发游戏和移动支付软件、造电动车、发射火箭,他跨界太多以致看起来不太靠谱。他说,钱和权力,他都不在乎。面对失败,他说,永不放弃,只有死亡和疾病可以阻止他。被问及何不就此享受人生呢,他说,我活着难道是为了解决生活琐事吗?总有一些事点燃内心。说这些话时,马斯克用拳头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眼有泪光闪动。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比我们看得更远,他们忧心忡忡,他们一往无前。从观察世界的方式来看,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者,从改变世界的方式来看,他们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他们活在未来,也活在当下。


  这是一个深远且复杂的问题。无论我们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是悲观还是乐观,我们都必须认识到,作为个体,我们都有责任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善我们的世界。那么,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成不变,它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在我们不懈探索、积极前行的过程中,答案将逐渐显现。


  这是一个关于在深刻理解世界本质后,是否仍应秉持信念并持续努力的问题。马斯克属于那一类人,他们在事业初期即便预见到可能的失败,仍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并且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会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他们深信,只要坚持不懈,终会迎来成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