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也有诗

嘉峪关也有诗

  

  “恶劣的环境,刮不完的沙尘,每天呼啸的大风”“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近期,武汉大学研究生顾某在一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网络公开文章里讲述自己在备考选调生阶段的心路历程和内心冲突,并对分配地点甘肃嘉峪关满腹牢骚、颇有微词。随着该文迅速走红,顾某离职嘉峪关一事引发舆论哗然。


  听驼铃声声,遐丝绸古道。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古战场上,金戈铁马曾经驰骋万里;关山月下,羌笛胡笳的回响犹在耳边。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墨宝和佳句,赞美它的传奇与底蕴,沉醉于它的雄浑壮美。岁月流转间,形成了“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定城砖”等典故,留下了张骞、霍去病、玄奘、左宗棠、林则徐等杰出人物的足迹。四季更迭中,你能感受到“嘉峪关上春风暖,绿柳垂丝拂面来”的清新,“夏日嘉峪关山青,白云悠悠绕关行”的舒展,“秋风送爽嘉峪关,黄叶飘零满山间”的寂寥,“雪积深邃满雄关,烽火台上雁影繁”的苍茫。


  遥望黄沙漫漫,思绪穿越千年。前路遥遥,驼队缓缓前行、穿越沙漠、翻越山川,开辟着全新的商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昔日的丝绸古道虽已沉寂,但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依旧在风中回荡。


  如今,嘉峪关真的还如荒野般偏远落后、贫瘠荒凉、交通闭塞,且被遗忘于天地间了吗?此言差矣。历经千年风霜,看遍人间沧桑,这座屹立于西北边陲的古城,如同一枚被雪藏的瑰宝,不同于初见时的惊艳,不拘泥于矫揉造作,在无言的变迁中诉说着过往,在时光的打磨中见证了辉煌,悠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和韵味。


  今天的嘉峪关,虽远离喧嚣,却自有其繁华。走进嘉峪关,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漫步城区主干道,绿荫环绕,光影交错,巴掌大的光斑与一片片叶影在柏油路面上自由挥洒,如大自然的调色盘,时光清浅、岁月安然在此被具象化。登上关城大楼,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城内古建筑群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轻声细语中追忆往昔。极目远眺,祁连山脉巍峨挺拔,山顶终年积雪,犹如一位银装素裹的仙子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夜幕降临,人间烟火气都浓缩在特色美食和市井文化的碰撞融合中。眼前这一派景象,自是无法和荒野对应起来。


  同样是“偏远地区”,为何阿勒泰成为人人心之所向,而嘉峪关却成了少数人的厌弃之地呢?如果说“阿勒泰”代表的是一种不被困住、释放自我的人生,代表的是迈出追寻热爱的脚步,去过心旷神怡的生活;那么,“嘉峪关”则代表的是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代表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原始力量。无论是阿勒泰的广阔天地,还是嘉峪关的戈壁荒漠,都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就这个意义而言,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阿勒泰”,也当有自己的“嘉峪关”。你可以不喜欢它,但请不要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拧巴中选择它,而后又居高临下地鄙夷它。


  “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你若爱,孤独、乏味、重复、辛苦、不适、贫穷都不是你离开它的原因;你若不爱,一切都能成为你要逃离它的借口。能把喜欢且感兴趣的工作干好是当然,但能在原本不喜欢的工作中找到兴趣点和价值感并爱上它那才是应然。人生应当如水,留到圆盆成圆,留到方盆成方。无论深处哪个行业、何种职位,都要有打工人背的包是“压缩包”、带的表是“excel表”、穿的T是“ppt”、走的道是“好的收到”、吃的枣是“起得早”的低姿态和好心态,方能将天堑变坦途,并在追梦的征途上行稳致远。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果说热爱与兴趣是职场人坚持下去最原始的动力,担当与责任才是激励我们坚定干下去最持久的燃料。应届毕业生无论是前往大城市谋求高质量生活,抑或待在家乡自适安然,固然都是无可厚非的选择,可总要有人去奉献、去扎根、到基层去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许有一天,曾经的“偏远地区”你爱理不理,往后的它你高攀不起。正如40多年前的小渔村宝安,只因一位老人于1979年在我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神奇的圈如同魔法一样,让这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深圳。当初,那群甘于忍受寂寞、奉献自我、扎根土地、深入基层的青年们点亮了小渔村的广袤天地,也收获了大都市的繁华与自身价值。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已至”玉门关。今日的嘉峪关,春有草木葳蕤,夏有花香氤氲,秋有层林尽染,冬有万里雪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奔赴它,成为“徐霞客”或是“樊锦诗”。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且自在随心。


  人生处处阿勒泰,何须逃离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