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要尽快变『开盲盒』为『收快递』


□学生记者 葛心意

选课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成才的主要体现。但根据本报学生记者近期调查,目前学生选课时,对待选课程普遍缺乏了解,往往对课程只能通过名字和简介作望文生义的理解,猜测课程内容。为了进一步了解意向课程,大多数学生还会主动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查找“前辈们”发的感想评价。对选课很认真很重视,也体现了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网络平台里的信息大多为主观性较强的“短平快”式回答,只言片语且失之偏颇。种种迹象表明,学生选课时能获取的信息有限,只能人云亦云,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开选修课的“盲盒”,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学校为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而学生们却因对这些课程缺乏足够了解无法准确选择,不同程度的信息认知错位必然导致教师授课资源浪费,学生选课效率降低,事关人才培养质量。这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后果不是小事,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合力消除“最后的盲肠”。本报之所以安排学生记者对此进行调研采访,目的就在于解开选课“盲盒”症结,挖掘选课信息透明化渠道。

选修课信息透明事关学生选修效率。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仅仅根据有限的课程简介和主观色彩浓郁的网络评价,来决定未来一学期要上的课,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学生投入大量时间搜索信息往往无功而返。选修课信息透明化能让学生快速抓取需要的信息,提高搜索针对性,降低选课成本,提升选修效率,避免无用功。

选修课信息透明事关课程运行质量。很多任课老师反映,学生在选课时并不了解课程的实际内容,因为信息认知偏差而选择专业性较强或自己不感兴趣的选修课,徒增学习压力,影响老师授课进程。选修课信息透明化能让老师得到对自己课程真正有兴趣的学生,保证课堂学生“抬头率”,提高师生互动次数。老师有的放矢,正向反馈收获教学成就感;学生学有所获,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选修课信息透明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各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本来是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由兴趣出发,学有所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选课“盲盒”现象导致学生只能靠猜测来选择课程,要么是盲目跟风,追随所谓“热门”,无法透过现象看到学科的真实价值,缺少对所读专业和人生规划的理性认知。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要求或追求高绩点而在选课上投机取巧,浪费老师授课时投入的精力,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学校开设了丰富、充足的选修课程,理应如同超市,琳琅满目,可供挑选。只有千方百计实现选课信息透明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案,选择心仪的课程定制课程结构,变“开盲盒”为“收快递”;老师收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双向选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此,方能减少学生们选修课无谓的成本,提高学校教学声誉,高效培养融通性、开放式和创新型人才,实现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营造老师和学生“双向奔赴”、教学相长的良好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实现优质课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