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州,遇见文学大家

“地灵人自杰,星聚耀文昌。”一方水土出一方人。在邓州,有幸遇见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与柳建伟,让我重新认识这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也让我整理思绪,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道路。

周大新出生在邓州的农村。农村朴实的生活和民俗特色给予他创作的滋养,他曾不止一次谈到乡村生活和街坊邻居成为他创作的灵感和人物原型。正如著名评论家孟繁华所说的那样,“周大新是中国文坛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目光始终瞩目于不断变化的现实,他的笔触始终着力于人心中最温暖的部分。”也因此,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以南阳丹湖附近的的一个乡村———楚王庄为蓝本,深入生活,从民间汲取智慧,关注平凡人的命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也荣获我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柳建伟先生,堪称文学界的一位雄才。他坚信“文学应是时代的晴雨表,反映时代的波澜壮阔”,并称自己为“时代和社会的书记员”。28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突出重围》;在省会郑州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让他见证改革开放大潮下国营经济的变化,遂有了反映时代的巨著《英雄时代》,并凭借此书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于我,一名大三学生而言,面对这两位文学大家,如同蚍蜉望巨树,深感自己才疏学浅。但“见贤思齐焉”,他们对家乡文化发展的格局与付出,如同一束光,打在我心中的海平面上。

这次邓州之行,周大新提出一个他思考已久的话题———文脉传承。任何一个地方都应该有所传承,人们的精神才会有所寄托。作为当代作家,他用作家的方式帮助家乡发展。2022年,周大新在邓州湍北捐建周大新图书馆,他慷慨地将毕生藏书一万五千余册,还有自己特意购买的近两万册新书全部捐赠给了图书馆,并在家乡邓州设立设立100万元的助学基金、资助读书活动等,以此激励青少年好好学习。他将个人的有关创作资料交给河南省档案馆保存,为家乡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此外还有今年在邓州举办的第一届河南青年作家创作扶持计划颁奖典礼,都是他为老家文脉传承做出的实事。

他说:“我从邓州走出来,应该心存感激,回报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说:“故土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故土是人们生命的原点,是情感与生活交织的核心所在。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对自己的家乡有眷恋之情,这就是故土难离的情怀。”

我曾经并不注重人与土地的联系,也不明白电视剧上为什么大家见到老乡都会热泪盈眶,嘘寒问暖,总觉得夸大其实。现在离开家乡在外地求学才渐渐明白,当人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当身边的朋友都来自五湖四海时,一句熟悉的乡音,相似的口味,就像寺里敲响的古钟,能一下直击人的灵魂深处,让人潸然泪下。我想,这就是源自人们对故乡土地的热爱,对故乡的情怀。

周伯伯和柳伯伯为人细腻,十分关怀文学后辈。知道我在学校校报任学生记者,承担文字编辑工作后,他们很是惊喜,衷心鼓励我“校报工作是你文学之路的基石,希望你能保持热情,精心雕琢文字,文学世界的大门将为你敞开。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我笔写我心,写生活,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好好走下去。”

在邓州与他们相遇,是命运馈赠的宝贵礼物。他们的文学成就、为人之道和对家乡文化发展的贡献,将如璀璨星辰,永悬于我心灵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