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做“ 跟 风 ”者 ,考 研 要“ 按 需 ”

2024 年 11 月 21 日,教 育部公布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据统计,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88 万,较 2024 年的 438 万减少了 50万人,相比 2023 年减少 86 万人。

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是外部环境和个人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了当下思想的理性进步。广大年轻人应树立正确职业观,尽早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锚定方向,脚踏实地。

考研的“性价比”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已经不再突出。教育部数据显示,预计 2025 年专硕招生规模将占到总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二。相比学硕,专硕的学费较高并一直呈上涨趋势。以连续多年报考专业人数全国第一的 MBA(工商管理硕士)为例,很多学校都经历了大幅涨价,不少项目的学费突破了 50 万。很多人对长期经济形势持不乐观的态度,这就导致人们更关注短期的利益,尽管很难,但刚毕业的年轻人都要先想办法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怯于进行长期投资;在职人员也不敢轻易辞职考研,很多大厂职工担心优化和裁员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学历迅速“贬值”的时代。打个比方,如果说 20 年前的硕士研究生人数是山顶一角的话,那现在已经向下蔓延到山体的三分之一。一份针对 2024 届毕业生就业调研形成的报告显示,今年普本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 获得率为 33.2%,较去年下降 17 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普本院校本科毕业生的 offer 获得率 43.9%。“研究生毕业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的结论已经被推翻,考研已经不再是延迟就业的“避风港”。

种种因素作用下,

“跟风考研”的人少了。前几年考研人数猛增的大环境下,不少大学生会产生“盲从”心理,即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与热忱的学术兴趣,只是看到周边都是“考研人”,所以自己也跟着报考。还有一类学生,首次考研 失利,开始“二战”,更有 甚 者“三战”“四战”,长时间与社会“脱节”的备考不仅是对考生本人的磨砺,还需要来自家庭的物质、精神支持。多次备考终于“上岸”固然欣喜,倘若均以失败告终又该如何?“二战”“三战”究竟是坚定选择还是“执念太深”?因此,年轻人要问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以“按需读研”,本科毕业后先就业,个人发展规划清晰后仍有读研想法时,再选择深造。

人数下降不代表“上岸难度”下降。2024 年是全国考研人数的首次下降,但研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复试线却“不降反涨”。尽管学历红利在弱化,各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要求却越来越高,许多学生发出了“考上了,毕不了业”的调侃。

当今社会仍需要高学历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现阶段的人才状况还存在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不是很匹配等问题,仍需呼吁更多高学历、精专人才投身于祖国各个地区的建设事业当中去。

因此,考研过冷和过热都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从大趋势看,考研人数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递减,但不会持续性下降,而是相对稳定在一个区间内。我国未来几年的大学本科生源依旧十分充足,这就决定了考研人数很难出现断崖式下跌。

各大高校应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使之更加适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深造需要,进一步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广大年轻人应保持信心,理性思考,不做“盲目从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