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加快建成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金秋时节的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畔,硕果累累、虾肥蟹美。山东航空学院正如此季此城,描绘着收获与蓬勃,欢庆着建校 70 周年华诞盛典。
“我们将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体制、治理体系‘四项重点改革’,加快建成具有山东航空学院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高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学校党委书记李长海在建校 7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铿锵有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走过 70年充满挑战与荣耀的风雨征程, 从普通师范类学校发展为航空特色鲜明的综合类高校的山东航空学院,系统谋划,协同发力,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涌动的背景下,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首先从社会诞生,高校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融互促,“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是有效路径。
将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相融。 秋日的暖阳照进实训室, 山东航空学院飞行技术专业2007 级毕业生、山东航空公司飞行部飞行品质专员张彪正结合飞行经历, 把行业内真实案例和训练场景嵌入到课程里, 给师弟们讲授《飞行原理》课程。“我是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飞行技术专业‘双校园、两段式’‘双证融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受益者,我们当年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在航校学习实践操作, 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和民用航空器飞行执照。 现在学校拥有中国民航局五级认定的 PA44 双发飞行模拟训练器,师弟们的模拟机飞行小时数可计入飞行总学时,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真正实现了学习与行业产业的无缝衔接。”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专业链与产业链相融合、课程标准与岗位需求相融、 科学研究与创新驱动相融合,构建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院所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等分类、分级、分段、分流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张彪一样,正在熟练操控无人机进行智慧城市、 城市巡检作业的山东航空学院 2018 级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侯承旭、 吕鹏也从该校加强产业学院建设的创新举措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 他们在学校就考取了无人机驾驶员执照, 一毕业就在无人机企业山东博远视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找到了对口的工作。 这源于学校无人机产业学院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 山东航空学院与深圳大疆、歌尔股份、山东航空、山东京博等 50 余家单位合作,共建共管飞行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航空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等 16 个示范性特色学院,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专业特色学院获准重点建设,建成校企政共管 141 航校,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5 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4 个,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
以创新驱动发展。 学校秉持服务社会的使命, 积极对接航空航天产业及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深度融合。 以科技引领未来, 章健教授及其团队深入调研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成立航空结构件先进制造实验室,瞄准行业痛点和难点,探索激光增减材技术在航空关重件成型、加工、表面改性等领域的应用。围绕材料设计、结构拓扑优化、 装备迭代升级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创新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在 Rare Metals 等行业知名期刊上得以广泛报道, 提升了我校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影响力。日前,学校合作发展处带领电气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8 名博士教师赴无棣县开展“博士企业行”活动,考察滨州诚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无棣鲁兴养殖设备有限公司, 就企业亟需的全智能纱锭调姿配重包装成套设备、 棉花自动放苗技术研发、养殖设备自动焊接、肉鸭自动称重等达成研发合作意向,着力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学校建成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省高校航空结构件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19 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近亿元。 校企合作单位达 200多家,年均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30 余项。
以人才队伍建设激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学校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完善优化‘引进、培养、使用、管理、服务、流转’人才发展全链条,营造‘近悦远来,赛马比拼’人才发展良好生态, 为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伟年说。
强化“改革释能”,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学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让更多更优更强的人才获得晋升机会。 学校注重质量评价, 防止简单量化、重数量轻质量,形成梯次分明的评价标准体系。深化岗位聘任与考核改革,畅通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构建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的人才进退留转机制。 在岗位聘用创设“跨层级竞聘”、设置“特聘岗位”,竞争择优、能上能下。 深化绩效工资管理改革, 奖优罚劣,构建“能高能低”的绩效工资体系,激发基层组织和优秀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强化“引育聚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学校深入实施“十大引才策略”。 突出以待遇引人、以感情引人、以政策引人、以事业引人、以平台引人、以活动引人、以会议引人、以宣传引人、以区域引人、以人才引人,构建全员引才体系,实施人才引进清单,压实二级单位引才责任,完善考核奖励政策,挖掘引才潜力,汇聚校友和社会各方力量作用。近 5 年来,引进优秀青年博士 300 余名。 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拓展海外引才渠道,设置海外引才工作站,聘任海外引才大使,建立海外高水平人才信息库, 提升海外引才精准度。 近两年,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 6 个,聘任引才大使10 余人。
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建设。以“学科+平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组建无人机研究院等跨学科平台, 充分发挥团队在引才、育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集团军”作用。该院设置设计制造研究所、能源与动力研究所、 控制与大数据研究所、 地面保障研究所,实现一院统领、四所联动、资源共享,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无人机研究院。
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特点, 分类制定各类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一人一策”精准支持,在资源配置方面提供稳定的保障,重点培育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杰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 为学校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航空与航天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山东省第一所航空类高等学府,山东航空学院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获批山东省 2024—2029 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该校正锚定省局共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建设等“三大攻坚任务”,实施学科引领、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融合、特色发展“五大战略”,做强民航,做大航空制造,拓展通航、无人机,发展航天,助推低空经济发展, 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振翅腾飞,探索寰宇,在交通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本报记者 苏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