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培华”校史文化专栏第5期】深厚爱国情怀和担当奉献精神是培华的优良品质
一、支援抗战,参与抗日救国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培华初级女职积极组织师生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多方募捐慰劳伤病员,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生产前线将士急需物资。据西安市档案馆民国教育培华卷《培华女职事件记录》记载,1937 年12月至1938年上半年,学校师生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战、抗日救国。师生前往火车站,欢送川军出征前线,全校师生集中力量上午上课,下午投入生产,为陕西省伤兵慰劳会制作棉被500条,学校缝纫科学生为伤病员缝制大衣30件。1938年1月28日,学校组织师生前往革命公园参加西安市各界纪念“1·28”大会,组织师生前往市体育场参加陕西省各界反侵略宣传大会。当年 5月,培华初级女职腾出销售处门面房,让给从山西中条山抗日战场送回的伤员临时居住。女职的学生们还自发组织缝制了100 条毛巾,精心在上面绣上“浴血抗战”四个字,送到每个伤病员手中,激励这些抗日将士们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回到战场继续杀敌。
为了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培华女职还与省建设厅下属的合作委员会,商定推广新的织布方法,指派培华毕业生郭俊英等7名学子,前往兴平、咸阳、礼泉等地组织传习所,向当地妇女传授脚踏机器织布机的操作,以改变传统的手工织布法,极大地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大后方的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二、慷慨解囊,助力抗美援朝
培华人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每逢国家遇到困难时,培华人始终以“吾之微光映大国之辉煌”的远大志向,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博大胸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与高度责任感,为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慷慨解囊,竭尽所能奉献绵薄之力,将个人力量汇聚成奔腾的洪流。
1952 年4月28日,在一份《中国民主同盟西安市支部盟员同志全部捐献明细表(1952 年 抗美援朝)》中记载,通过查捐献明细表,学校多位民盟教师响应号召参加捐赠。时任副校长姜维之(同时是西安私立培华财经学校民盟组织负责人)捐款十二万元(10000 元旧币等于1元新币,下同),教师郭光祖十一万六千元、朱承俊七万五千元、李守纯五万元、唐戴琴四万元、李冠勇三万元、潘鸿治2万元等等。时任西北财专校长后任西安市财经学校校长的冯希勃捐款贰仟零九万元(冯希勃家境优渥、家庭富有,其父亲是杨虎城十七路军军长冯钦哉,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过贡献),时任副校长后任西安市财经学校教师的聂尚宣捐款二十二万元。培华董事石雨琴、梁午峰捐款十五万元,原培华财校代校长鲍廷忱捐款十五万元(鲍廷忱1951年9月根据民盟西安支部安排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学校工作由副校长姜维之主持)。学校民盟组织按照上级组织号召,在国家抗美援朝期间,积极组织教职工捐钱捐物、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体现的不仅仅是学校民盟组织的政治觉悟,更体现学校教职员工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
三、赓续传承,贡献一己之力
胸怀爱国之举、报国之情,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延续奉献精神一直是培华光荣的传统。每当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学校都会挺身而出、挺膺担当,充分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比如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再加上长江、松花江以及陕西省汉江流域发生大面积特大洪水,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尽管当时培华女大自身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但是面对国家需要时,姜维之校长带头捐款,全校募捐 3800 余件物资直接送往商洛地区十里台中学,缓解了过冬困难,受到灾区人民的热情欢迎。
培华携手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捐赠 价值3.6亿元的教育信息化系统
新时期,在姜波理事长的带领下,西安培华学院大力弘扬“大爱无疆”的公益精神,涵养爱国情怀,践行担当奉献精神。学校出资255 万元援建10 所培华希望小学和11所希望卫生室,其中第一所希望小学受团中央、团省委和青海省政府的支持,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捐助修建,并命名“熊宁培华希望小学”。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西安培华学院和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共同启动了“希望工程-培华爱心计划”,筹备100万元专项“爱心基金”救助在地震中家园受损严重的培华学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为更好的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最重要作用,学校协同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向陕西省12个国家级贫困县(区)捐建 3.6 亿的云校智慧教育平台。2020年,在共青团陕西省委支持下,成立了西安培华学院陕西希望工程公益研究院。2023 年希望工程全国培训基地落户培华,为推进希望工程公益事业发展贡献了培华力量。
文/党委宣传部 蔡亮 霍元敏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