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六十余载的异国情缘


裘法祖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从小学习勤奋,18岁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预科,学习两年德语。1933 年,他的母亲突然腹内剧痛、肚子肿胀,医生们束手无策。在承受了40余天的折磨后,她痛苦地离开了人世,终年 62 岁。裘法祖母亲的病症是典型的阑尾炎症状,这种在西方可以很快根治的常见病,在缺医少药的旧中国,却让她失去了生命。从那时起,裘法祖更加坚定了要为民众解除病痛,改变中国医疗落后现状的志向。1937年,他赴德留学,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9 年12 月,裘法祖在慕尼黑施瓦本医院担任志愿医生,后受聘为正式职工。

裘罗懿出生于德国伊莎河畔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二战时期,德国高中毕业生必须服兵役或参加工作一年后才能注册上大学。她高中毕业后就在施瓦本医院做护理工作。裘法祖对秀丽文雅的裘罗懿一见钟情,两颗年轻的心在共同的志趣中渐渐靠拢。1942 年圣诞节,两个年轻人举行了家庭秘密婚礼,直到二战结束后的 1945 年,才举行了公开婚礼。同年,长子裘华德降生。

1945 年,裘法祖获得德国外科专科医师资格,受聘于 T?lz 市立医院担任外科主任。由中国人担任外科主任,在当时的德国史无前例。虽然在德国的工作稳定,一家人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但裘法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德国,裘法祖坚定地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当他将回国的想法告诉妻子时,裘罗懿说:“中国是你的祖国,如今她需要你,你应该回去。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中国现在是怎样的,我都跟着你。”她怀着极大的勇气,抛下舒适和熟悉的环境,离开故乡和亲人,随同丈夫来到了语言不通、完全陌生的国度——中国。裘法祖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到医学外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后来,女儿裘华莹和次子裘华徕相继出生。裘罗懿默默地照料着一家人的起居,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1949年,解放之初的武汉,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医疗服务远不能适应中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医疗需求。1950 年,教育部决定将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中美医院从上海整体迁往武汉。裘法祖回忆说:“同济医院整体迁武汉的消息传来,全院哗然。我的德国妻子已习惯上海生活,也不愿意迁到环境迥然不同于上海的武汉。”裘法祖当时在上海的生活很稳定。但他深知,同济内迁武汉肩负着新中国布局医疗卫生版图的重任。为了顾全大局,他将妻儿留在了上海,自己开始了长达四年的两地奔波。

在这段日子里,裘罗懿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丈夫解除后顾之忧。1956 年至 1958 年,裘罗懿还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担任德文教师,她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爱戴,被评为模范教师。裘罗懿看到丈夫两地奔波着实辛苦,也考虑到孩子们不能长期没有父亲在身边,于是和裘法祖商量,放弃上海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全家迁往武汉。1958 年夏天,一家人在武汉团聚。也是在这一年,裘罗懿主动提出要加入中国籍,以中国人的身份工作和生活,并按照德国的习俗,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以夫姓,改名裘罗懿。1958 年 9 月 4 日,经周恩来总理签署批准,她加入了中国籍。

1979 年,裘法祖带领由武汉医学院五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器官移植考察组赴德国访问,开启了武汉医学院与德国医学界中断已久的“破冰之旅”。这个时期,裘罗懿正在德国探亲,随团参与了一系列访问考察活动,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访德期间,慕尼黑市长在接待宴会上说:“裘夫人,您为中德友好工作作了很多贡献。我们愿意恢复您的德国国籍,您可有双重国籍而便于工作。”裘罗懿婉言拒绝了,她说:“我非常感谢市长的关心。我在中国生活得很好,很愉快!”后来,她也终身保持着中国国籍。

爱情是什么?裘法祖曾经说:“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一次都没有过。我只爱老太太一个人,老太太也只爱我一个人。我们相互尊重和理解,这就是我们相伴一生的秘诀。”六十余载,裘法祖与裘罗懿相爱相伴、相濡以沫,将这段异国情缘谱写成了人间爱情佳话。裘法祖常年忙于工作,对夫人深感愧疚,他常常说:“我们的婚姻是全世界最美满的婚姻!几十年来,夫人给我的帮助和支持太大了!我所能补偿的就是出门后早点回家,陪她看电视,一起听听音乐。”

在人生艰难的时期,裘罗懿始终陪在丈夫身边,无条件地支持丈夫:“我的位置永远在丈夫的身边!”暮年,她出现意识障碍,裘法祖无论公务多么繁忙,每天都亲自照顾夫人盥洗、就寝,常常陪伴在床边,与夫人述说往事的点滴。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师生们还能看到90多岁高龄的裘法祖推着轮椅陪伴夫人在校园内散心。

(本文在裘华徕博士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后期修订,有删节,图文由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