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韵,乌镇情

又是在一年的雨季来到了江南,如露珠一般的雨滴洒落在青石板路上,发出如玉磬敲打般的声音“滴答,滴答”,整个江南被笼罩在一片雾霭氤氲的朦胧中,如仙境浩渺般令人陶醉。

我和朋友就在此景下来到了乌镇。黛瓦青石,浩渺朦胧。我突然觉得手中的雨伞打扰了眼前这份美好的意境,便和朋友去旁边的乌镇人家买来了两把轻描花枝的青色油纸伞。朋友打趣说,应该再去买两身汉服穿在身上,更应此景。我笑着道:“那你岂不是成为戴望舒笔下的那个雨巷中的姑娘了。”

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这雨中的一砖一瓦,更觉眼前景致富有诗意。黛瓦青石不必细说,早已是江南古镇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每个人家的墙壁都带有时间的痕迹,细细诉说着过往的经历,墙角上随雨水滋润而生出的青苔,悄悄生长,拥抱着砖瓦上的点滴。乌镇人家的住宅大都是两层的,而第一层大都临河畔,它们有自己特殊的名字——吊脚水阁楼。水阁中的一部分会延伸到河床中,而入水的石阶也可算得上一个小码头了。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桥头,江南水上江南桥,再配上水阁楼民居便正是古诗中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了。乌镇的水是翡翠般的颜色,翠而青,站在石桥上远望,这水好似一条镶嵌在两旁民居之间的一条翠绿的丝带,一直向远方延伸,延伸到那只属于江南和诗的尽头。彼时若还有一两只乌篷船点缀在江南水之上,便真是应了那句“仿佛人在画中游”。而此时此刻坐在桥上的我们,那种惬意和快活便也不尽言表了。旁有柳枝低垂入水,与自己的倒影交相互映。恰逢正是春季,花香馥郁溢满了整个古镇,沁人心脾。眼前的诗情画意不禁让我们轻哼了一曲古风歌曲《锦瑟长思》——“桥畔青荇杨柳,绿芳客襟袖……乘一嵩烟雨,经停渡口……”

令人难忘的不仅是乌镇的景,更有乌镇的人和情。走在青石小巷中,两旁的乌镇人家都会摆上一个简易的木桌,桌上放着江南水乡的明信片,特产及纪念品供来往的游客挑选。每当游客上前询问,乌镇居民总是笑盈盈地为游客介绍,介绍的内容不仅仅只有油纸伞等特色商品,还有乌镇的著名景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哪怕最后游客什么都不买,他们也会用最真挚的笑脸与游客挥手告别。还有乌镇的姑娘,吹奏竹笛,笛声悠扬,为乌镇更添一抹古韵。乌镇人大都淳朴好客,这份淳朴与真挚的热情也成为了乌镇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是乌镇独特的专属江南水乡的美景与惬意,成就了乌镇人的淳朴与热情,同时还成就了一批著名的诗人与文学巨匠。无论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江南采莲处,照灼本足观”,还是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乌镇有着江南水乡独特的魅力,洗尽铅华后婉约的静谧”,这些优美的作品的创作灵感都起源于此。现在,他们的故居仍然静静地位于乌镇的青石小巷中,向前来的游客细细述说。乌镇——这个氤氲着江南古镇独特美的地方,是许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乌镇是江南古镇的典型代表。许多人觉得来到乌镇,便是来到了梦中的诗意的故乡,享受那“黛瓦粉墙,缀影油伞”的唯美和“赤脚斑驳青石板,水墨写意”的惬意。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乌镇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商业气息。有人担心,过度的商业化会使乌镇最自然唯美的古朴之美消失,而这个问题,正是我们今天所要重视和深思的地方。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诗意乌镇该何去何从?众所周知,商业化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处理商业气息与乌镇古文化之间的关系,将这一古一今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更好地保护发展乌镇这一片心灵净土,这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在我看来,过于现代化娱乐性质的节目、广告最好不要出现在乌镇之中,可以开展一些类如江南水乡诗词文化、古建筑群研究等相关的节目。江南古镇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将文化元素融入乌镇的发展之中,或许可以成为一条不错的发展之路。希望乌镇可以永远成为茅盾先生笔下的“虽然现在的乌镇,来来往往游人如织,但乌镇始终是安静的,她骨子里透着安静的气质,让每一个来这里寻梦的人,都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

依依不舍别乌镇。江南韵,既是诗韵,也是生活之韵;乌镇情,既是景情,更是人情。愿江南之韵,乌镇之情,成永恒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