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万难建船池


1959 年,学校成立造船系后,一直把建设船模试验水池实验室列在日程中。从苏联留学毕业归来的梁淑芬老师就曾做过第一个试验水池方案设计。此后,学校先后提出多个不同的设计方案。直到1971 年初,湖北省批准了船池建设项目。我校船池建设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当时,学校克服了极大的困难,自筹资金 150 万元,在广大校友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逐个解决了建设船池所急需的大量木材、水泥和钢材,以及重型钢轨、特种双金属划线等各式各样的材料、设备和加工问题。造船系虽然是一个新系,但人员政治素质较高,大部分是年轻人,都有建设好造船系的强烈愿望。正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下,船池建设任务创造了许多奇迹。

1971 年初,建设项目立项,当年就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船池本体技术设计、选址和两次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1972 年开始动工,迅速解决了“三材”问题,当年施工队进场,在寒冷的冬季坚持继续施工,并高质量地完成了船池本体和钢筋混凝土浇灌工程,以及船池房屋、航模车间和追加的力学结构实验室的土建工程。1973年完成了重型钢轨、轨座系统的设计和机加工,以及双金属铜划线的加工和船池大院工程的绿化工作。1974 年完成了长钢轨焊接、加工、安装、调试的繁重任务和双金属划线的安装和调整工作。1975年完成了拖车设计、加工、安装调试。1976年完成了螺旋桨点钻机、造波机和自航仪等专用仪器设备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开始了船池的试运行。

1978年,全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在我校召开会议前夕,学校收到了由708所代表全国各船池单位统一研制的玻璃钢标准船模,并立即在新建成的船池一次试验达标。据此,由全国船舶力学委员会主持并通过了我校船池监测和验收,确认合格,建成投产,并获得了全国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学校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地建成了国内高校最长的船模实验水池(长 175 米,宽 6 米,水深 4 米)是十分了不起的壮举。

船池在建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说“三材”问题。由于缺少资金和购买材料的渠道,木材、水泥、钢材等几乎样样都缺。在浇筑船池边缘钢筋水泥时要用预制板,可是当时一点木材都没有。幸好当时建造舟桥的国营四四六厂进口了一批木头,质量很好,涂了油墨,很重也很贵,根本不适合造桥。一位校友恰好在这个厂当副厂长,就将这批木头全部处理给了我们。我们这才算舒了一口气。船池所用水泥的标准很高,要求不能漏水。我们就想方设法去华新水泥厂要了500吨水泥。钢材同样来之不易,那时厂级以下领导只有权力批 5 吨以下钢材,一个厂要不来那么多钢材,我们就一个个厂挨着去要,一点一点地凑,就这样备齐了所有钢材。

船模试验水池实验室建成后,我们立即开始了紧张的船模试验工作,如兴波理论研究、平头蜗尾新船型研究、肥大船型研究等多种重要的新船型研究工作,取得了令国内造船界注目的重要成果,并在长江船型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新船池建成后,造船系快速发展,在科研工作和研究成果上,取得了较国内同时建立的造船系的明显优势,并且与本地区的造船研究单位和造船厂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具备了开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造船系后来发展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nternationalTowing Tank Conference,简称 ITTC)是全世界最权威的拖曳水池的学术机构,要求其成员组织“对本地区的造船工业和造船科学研究起到指导性作用”。船池建成后,学校将取得的研究成果报告给ITTC,并申请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1984年,ITTC邀请我校船池负责人作为观察员参加第18届国际水池会议,会后派其远东地区 代 表 来 校 考 察 。 1987 年 ,第 十 九 届ITTC 会议举行。我校船池成为 ITTC 的正式成员单位。至此,学校圆满完成了船池建设的全过程。

(作者系我校船海学院退休教师;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有删改;图片由船海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