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赛”一等奖成为成长成才的加速器—— 数学建模获奖师生团队侧记

简短说明
内容丰富详实,涵盖竞赛结果、背景等基本信息,还深挖学生备赛细节,如团队组建、选题思路、分工协作与磨合过程,也介绍了学校人才培养举措,全方位呈现事件。主题提炼佳,主旨鲜明,借学生获奖强调“以赛促学”对学生成长及学校教育理念成效的推动作用,从具体事例升华到教育思考,自然合理。文字表达平实流畅,引用师生话语增强真实亲切感,生动描写备赛场景营造学术氛围,行文简洁符合要求。在受众感受上,因贴近校园生活,报道本校师生获奖易引发共鸣与自豪,传递积极价值观,展示努力成果,激励更多人参与学习竞赛,深受师生喜爱 。

11月11日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揭晓,在我校通识教育学院教师江立程的指导下,我校学子罗伟、宋长帅和李卓融夺得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始于1992年,位列“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首批19项赛事之一,现今已成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基础学科竞赛。2024年度赛事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788所院校(含海外赛区)的逾6.5万的近20万名选手参与,竞争激烈,全国一等奖获奖比例仅0.58%,彰显出赛事的高水平与严标准。历经30载风雨历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萧树铁、李大潜、陈叔平等老一辈数学家及袁亚湘院士的共同引领下,该项赛事由小至大,渐成规模,现已成为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标志品牌,‌为广大青年学子与教师施展才华、报效祖国搭建了平台,激发了创新活力,展现了青春风采。


校领导在备赛集训期间看望慰问师生


左起为罗伟、江立程、宋长帅、李卓融


通识教育学院院长蔡彬(左二)带领罗伟江立程和李青(左一)领奖


江立程在备赛集训中为学生讲解难点


江立程和学生们在田径运动场上接受采访


同频共振 聚力同行

同为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学生的罗伟、宋长帅和李卓融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就已默契十足,建立了稳固的协作关系。罗伟认为,组队参赛的根本动力“就是喜欢数学建模,我们都希望能利用所学在热爱的赛道上闯一闯、拼一拼。”正因如此,他们怀抱着共同理想,深植专业信仰,勇于跨界探索,坚守创新信念,无惧困难挑战,在攀登数学建模竞赛高峰的道路上结缘。他们对理想的坚定、对专业的热爱、对交叉学科的探索、对创新的坚持、对挑战的无畏,最终在攀登数学建模竞赛高峰的道路上结缘。在这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罗伟、宋长帅和李卓融经过充分探讨,深思熟虑之后,一致锁定2024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E题——“交通流量管控”作为主攻赛题。这一选择既呼应了前期备赛时的共识——聚焦数据预测分析领域,充分发挥成员专长。同时,也紧密结合了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整合内外资源,展现团队综合实力。面对复杂的题目与紧迫的时间限制,团队分工明确,紧密合作。队员们围绕该赛题展开密集研讨,查阅文献资料,熟悉遗传算法原理及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案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模手”、“编程手”和“写作手”各展所能。罗伟凭借敏锐的设计洞察力和快速学习的能力,迅速捕捉解题关键;李卓融运用扎实的数据功底和建模能力编写程序;宋长帅发挥出众的论文写作能力,确保赛题论文完美呈现。最终,在无数次讨论与实践中,他们不断修改模型,直至呈现满意论文。

李卓融对于团队磨合的经历印象深刻,“在整个备赛阶段包括赛前的准备阶段,我们三个人的磨合也费了不少功夫。比赛前期,在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采取轮值负责制策略开展训练。每人轮流主导不同题目的研习,这样一来,不仅能拓宽视野,还能促进技能互补,实现全方位提升。”在冲刺阶段,三名队员更是争分夺秒,细化至每一项工流程,预演论文撰写格式、梳理逻辑脉络,确保万无一失。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实则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关键所在。正是在一次次模拟训练中,队员们在思想碰撞中找到了共鸣点,建立了高度默契,这份心照不宣的信任与配合,让他们能够沉着应战,稳扎稳打,向着共同的目标全力前进。

这届竞赛选择的赛题,一方面契合队员们的专业背景和兴趣所在,便于他们施展拳脚,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另一方面紧贴社会热点,充分体现出科学研究的应用导向与社会责任感。学生们非常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做更有意义的事。”赛后,江立程对此感到欣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的希望在遥感科技与地学应用、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深造探索,有的希望探索无人机等飞行器设计。但要让想法落地,未来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前行。

倾力培养 玉汝于成

12月20日,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颁奖仪式暨2025年动员大会上,我校通识教育学院院长蔡彬带领国赛一等奖获得者代表罗伟及教师代表李青、江立程共同领取了4项国奖、20项省级奖项和“优秀组织工作奖”。在经验交流会上,李青代表陕西赛区指导教师发言,她说“只有站上竞赛巅峰,方知求索无止境。参加竞赛,就是把握住了一次自我挑战与超越的机会。作为教师,将继续深化‘学用相长实践,助力每一位学子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能,用热爱去浇筑美好未来。

近年来,我校数学建模教师团队秉持开拓进取精神,持续优化工作路径,倾力构筑学生科学素养成长的稳固基石。着眼于长远发展,学校不断充实数学建模实训室软硬件设施,锻造了一支理论功底深厚、甘于付出的师资队伍,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数学建模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数学建模协会+校内选拔+暑期集训营”三管齐下的人才孵化体系,辅以“赛题解析+技能精讲+实战演练”的立体化教学法,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以赛促学”成为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引导其将数学建模技巧应用于实际场景中解决跨行业难题。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得抽象概念变得鲜活直观,激发出学生求知欲与创新能力,也彰显了“学以致用、创新驱动”的现代教育观念。

将理论融入现实场景,是数学建模竞赛的灵魂所在,亦是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的桥梁纽带。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构想算法时,紧密结合问题本质及数据属性,兼顾实用情境与效能标准,挑选匹配度高的模型架构。随后,再依托详尽的数据库支持,展开模型迭代调试,每一轮实验都是对精准度和能力的检验。“尽管,专科组赛题允许多元解读,未必追求唯一解答,但我们的学生依旧是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地投身于赛事全过程。无论面对插值、拟合还是统计分析,他们都全力以赴,确保方案严谨合规。这种严谨的态度,对未来他们的发展是非常好的事。”通识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室主任刘颖在接受采访时说。

启事长智 导人达慧

今年暑假期间,本报采编团队来到文景校区博文楼7层数学建模实训室,与当时正在参加备赛集训的师生们一同亲身体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步入教室,每个团队的学生围坐在一起,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数据模型,敲击键盘和轻声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指导教师穿梭在讲台和各小组之间,耐心解答疑惑,深入浅出地讲解核心理论,演示解题思路,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紧跟进度,掌握要点。备赛期间,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来看望慰问师生,给予大家支持和鼓励。

罗伟说道:“老师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在组队、选题和训练中给了我们巨大帮助。”11名数学教师,在国赛前30天的时间里因为育人的共同目标相互支持,形成了坚实的师资队伍。他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有的负责理论教学,深入浅出地解析复杂概念;有的擅长算法优化,指导学生精进编程技术;还有的专注于数据分析,传授高效处理海量数据的技巧。每一位教师都倾囊相授,将自己的“独门秘诀”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不仅如此,老师们还当起了“心理咨询师”,经常组织交流会,倾听学生的困扰,给予适时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大家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心态,迎接挑战。就像罗伟所说,老师的正面反馈和评价,给他们的激励特别大,特别管用。

每一次挑战皆为自我提升之路石。谈及参赛体验,三名队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得。首要就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严谨性,对待研究数据务必要审慎,要反复核验,确证其准确性,才能夯实坚实可靠的验证过程和结论的基石。宋长帅补充道:“在备赛过程中,我们要读很多优秀的论文,注重论文格式的同时也要做到内容简繁得当,保证论文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非常考验我们日常的学习习惯和积累。”优秀的团队合作则是成功的关键,搭档间要注重团结与交流,增加有效沟通。“国”一等奖的取得,是对整个团队在数学建模领域付出努力的认可,激励着每一位队员继续在数学建模领域深入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和知识水平。李卓融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向挑战发起进攻,还获得了奖项,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

怀进鹏部长在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开幕式致辞上指出,“如何以数学教育涵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促进人的素质提升,是教育面临的挑战。”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会同相关部门发布6批新职业目录,包括93个新职业,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动态。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直播IP切片师、短视频特效师……这些新职业正在凸显数学与前沿技术结合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用好数学建模竞赛平台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希望陕西交院学子能够潜心钻研、一心向学、展露风采,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