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用AI写论文,靠谱吗?

目前,多所高校发布关于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AI的通知,确保学术诚信,防止AI代写。东南大学规定本科毕业设计需进行1次AIGC查重;华北电力大学自2024年起对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引入“AIGC检测服务系统”;天津科技大学规定本科生毕业论文中AI生成内容超40%将发出警示并要求自查自纠。
  “有问题找AI”成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新习惯。曾有媒体发起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的高校学生(84.88%)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16.30%的学生经常使用,57.49%的学生偶尔使用。
  公众对于AI学术写作持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其高效便捷性备受推崇;另一方面,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也令人担忧。“在这个AI助手如影随形的时代,我们如何确保学术论文的墨香依旧散发着人类智慧的芬芳?”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横空出世,其出色的自然语言生成能力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2个月突破1亿用户,国内外随即掀起了一场大模型浪潮。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崛起,其在文本生成、图像生成、视频生成、音频生成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甚至渗透到高校学生的论文写作中。不可否认,AIGC在论文撰写方面确有其独特优势。
  效率瞬间拉满。“如何用AI快速干出一篇学术论文?”面对紧迫的截止日期和繁重的学业压力,一些学生将AI写作工具视为救命稻草。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可以快速检索资料、整理文献、罗列提纲、润色文稿,把学生从烦琐且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写作状态;还可以精准地进行格式调整、文献引用等工作,使学生能够更专注于论文写作本身。
  思路直接打开。AIGC它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并利用数以千亿计的模型参数来训练和优化其算法,能够深入理解输入信息,自动生成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文字、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内容。使用AI进行写作不仅保证了文章架构的清晰和逻辑的连贯,还让内容易于阅读和理解。同时,AI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和优化能力,能分析用户反馈,迅速发现并改进生成内容中的不足,持续提升性能。比如,它能够依据用户反馈调整创作风格,确保生成的论文既遵循学术规范又满足个性化需求。这让学生们在撰写文章时,无需再为结构和逻辑问题烦恼。
  回应精准到位。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资料检索与自主学习,还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体验。现实生活中,师生互动反馈实效性低,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AI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实时提供反馈,帮助写作者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这种及时的互动有助于写作者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质量。通过深度学习和生成模型,还可以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线,根据学习进度和研究兴趣生成适宜的学习资源。
  美好之外也有隐忧,用AI进行学术写作正在面临挑战。“如何用AI做科研”“AI写论文1天搞定20000字”等AI课程在视频网站上不断涌现,其播放量之大,揭示了公众对掌握AI学术写作技能的强烈渴求。当AI写作工具变得触手可及,我们不禁担忧,这是否意味着学术写作的“灵魂”正逐渐被机械的“算法”所取代?
  当心AI生成的内容“撞衫”。便捷高效背后可能隐藏了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研究中,AI工具的优势显而易见,能够快速检索、整理资料,甚至润色文稿。这可能让AI成为“作弊”工具,带来学术诚信的问题。快速生成的“答案”使学生过度依赖,导致学生照搬、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从而诱发学术不端行为。更严重的是,机器生成的文本、图像往往真伪难辨,使深度造假变得更加简捷容易,如此一来,我们如何确保学术诚信的底线?如何准确评价学术成果的真正价值?
  别让AI成为思考的“拐杖”。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根本挑战在于,它可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构成威胁。AI擅长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和概括,而非创造新的内容。这与学术研究追求创新、探索未知的本质相冲突。学术写作中,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实用主义心态看似高效,但长远来看,它可能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依赖AI写作可能会削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教育的倒退。
  警惕AI制造信任的“陷阱”。AIGC不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科学取证来输出结果,只是通过算法进行推理得出的最可能的结果,会出现“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事实性错误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是建立在真正理解语言和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生成内容,其内容可以被误导,ChatGPT等工具以西方价值观叙事,可能会输出政治偏见和错误言论。AI工具可以将用户输入内容纳入训练数据库,AI公司能够利用大模型获得公开渠道覆盖不到的中文语料、实验数据等内容,AI大模型正在成为重要敏感数据的“诱捕器”。
  学术写作,不仅是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播学术成果、分享知识与见解的重要方式,更是进行学术评价、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AI深度融入学术写作的趋势既不可阻挡也不容忽视,我们既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也不能恐慌回避、拒绝排斥,合理引导,加强监管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双向奔赴”。
  明确边界,让AI辅助“有的放矢”。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制定明确规则来规范AI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如设定AI生成内容的比例上限,确保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思考和创作的主体。同时,应鼓励学生和研究者在使用AI时进行自查自纠,确保其作品真实、原创,并符合学术诚信的标准。2023年5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在教育和研究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南》(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促使生成式AI能够更好地融入教育领域。
  监管过程使AI使用“步步为营”。在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应加强对写作过程的监督,确保AI技术的应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同时,学生及研究者应详细披露使用AI的方式、范围和贡献,以便公正评价学术成果。此外,要加强对AI代写服务的监管,打击学术不端行为,AI服务平台也应履行合规义务,采取措施标注信息来源,提示违规风险,并整顿虚假内容。
  培养认知,助AI融入“恰到好处”。“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并有效利用AI技术?”是当前教育领域的新课题,要创新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南京大学发布“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AI课已于今年9月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学生应保持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在确保不逾越学术红线的前提下,发挥AI在数据处理和资料搜索方面的优势,并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形成互补。此外,学生还应主动学习AI工具使用技巧,充分利用其个性化特性,获取量身定制的学习材料并获取即时反馈,使AI成为提升学术研究效率和质量的有力工具。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