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师范学习的杜鹏程



同学们可能对杜鹏程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他可是我校著名校友,200多万字的《战争日记》,使他成为“英雄记者”,一部“英雄史诗”《保卫延安》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鹏程1921年5月出生于陕西韩城一户贫苦农家。他先后在韩城读私塾、当小工,后在一所学校半工半读。

1938年7月,杜鹏程与几个同学踏上赴旬邑马家堡鲁迅师范的征程,经简单考试杜鹏程被编入师范三班,班主任是卢勤良老师。1957年1月杜鹏程在《致一位青年朋友的信》中回忆到:开学第一天,每人发一个粗糙的笔记本和一支蘸水笔,学校“没有正式宿舍,没教室,更别谈什么食堂了。说艰苦也算艰苦,比如开饭时,炊事员把饭抬到村子的大巷道里,我们就挤到巷道里吃饭。常常是正在吃饭,老乡的大车或牛群羊群过来了,我们连忙把菜盆和饭碗端起来,一阵灰尘扬过后,又蹲下来吃饭,下雨的时候我们就站在老乡屋檐下吃饭”。鲁师学生的生活很艰苦,学习很紧张,物质生活的贫乏阻挡不住这群怀揣理想信念青少年的革命热情,没住处师生自己动手一同挖窑洞,修门窗轮流进山砍伐运送木料,缺少食物师生自力更生开荒种地,饮水、洗澡不方便就到几里外的山沟挑水,冬天取暖就到大山烧木炭……杜鹏程是幸运的,从韩城私塾来到鲁迅师范,他遇到了一群怀揣革命理想、有坚定信念而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好老师。1982年杜鹏程在《鲁师教育我走上革命道路》一文中回忆鲁师的老师:马小云老师讲社会科学,使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还讲授马列主义初步知识。刘端棻老师讲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使我感到很新颖,闻所未闻。我对这些课程兴趣很大,学习很用心。还讲授国文、算术、音乐、美术……等课,这对小学教师十分必要,对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到周末在学生会与俱乐部的组织下,杜鹏程和同学们积极到周边村里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张贴抗日壁报和漫画、办扫盲班、表演节目,教唱抗战歌曲、慰问抗日军人家属,并替她们耕田种地、担水、砍柴。周末的联欢、壁报墙报展、各种体育比赛、卫生评比、演讲比赛等,让他的生活紧张快乐。

1982年杜鹏程深情地说到:

“我们那时可塑性很大,在鲁师奠定了我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鲁师受了系统的革命教育,为以后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我们的成长,各个人在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都说明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经过几十年过后来看成果,特别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对林老(迪生)、刘老(端棻)特有感情,因为我们在青年时代,是他们引导、教育我们走上革命的正确道路”。

通过半年紧张艰苦的学习生活,1939年2月杜鹏程及100多名同学结束了在鲁迅师范的学习生活,顺利毕业。于是他又打起背包,与同学们步行几百里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经过短暂培训,边区教育厅将他分配到距离延安160余里的延川县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从此杜鹏程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1941年他考入延安大学,后成为随军记者,1949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54年出版《保卫延安》,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杨箫凝  杨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