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记我校优秀校友曹柏植


他是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喜剧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一个人能加入这么多“国字号”的协会,足见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他就是我校优秀校友——曹柏植。

曹柏植,男,1947年出生在延川县下佛崾村。1964年9月考入延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热爱音乐,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学校的文艺骨干。1967年7月毕业后在延川县当小学教师,凭借一把二胡、一根笛子,不仅活跃了校园气氛,而且培养了一批爱好音乐的孩子;1970年他被调到县文艺宣传队任二胡演奏员兼作曲,从此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他先后在延川文艺宣传队、文化馆、文化局、延安歌舞剧团、延安文化局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离开他心心念念的舞台和民间艺术,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搜集、挖掘、整理、研究、传承陕北说书和陕北道情,曹老既出于爱好,也出于他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对我来说,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历史责任的担当。否则,我将愧对我的陕北父老和养育我的这块陕北土地。”2006年他开始潜心研究国家级非遗课题陕北说书、陕北道情,这些年先后出版《陕北说书概论》《陕北说书音乐探究》《曹伯植陕北说书作品集》《陕北道情概论》《陕北道情传统剧目选编》《陕北说书·靠山调》和《陕北说书·梅花调》等几十部专著。他创作的陕北说书《合家乐》2014年参加第七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在全国15个获奖节目中名列榜首。另有戏剧、曲艺、音乐等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60多部(件)。他投资数百万元拍摄的电影《脚尖上的信天游》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拍摄非遗纪录电影《书匠》获陕西省最佳纪录片奖。……他一旦投入工作,又是没明没黑地拼命。他说:“老天爷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我挑的担子还很重,不拼命不行啊!”从开始从事非遗文化研究、实践工作以后,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连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也从没休息过一天。2014年一次住院做手术,刚做完手术的当天,麻药的劲过去了,疼痛难忍,他想,白白躺在床上也是痛,干活也是痛,说不定干起活来还会轻点。于是他咬着牙,在病床上开始校对书稿了。大夫说:“曹老,这样工作会影响你的伤口愈合。”他说:“没关系,这样可以忘掉疼痛。”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于是2014年他又投资800万元成立了“延安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他从60岁到70岁这一段是拼命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活动。从2014年开始,他很大一部分精力是义务培训、辅导陕北说书和陕北道情的艺人。给艺人们写本子、谱曲,同时还要当导演,排练起来也是不要命地干。他不仅自己专注于陕北道情说书的研究、传播,而且在他的带动影响下,他们整个家族从事陕北道情、说书的就有二十来人。一大家子在共同的事业中其乐融融,为传承和发展陕北民间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谈到未来的发展,曹老说:“他这一生还能为社会做点事的时间大概也就最多十年了。”但他仍然有目标,那就是“再培养一批能为社会做贡献的顶尖民间艺术家。把陕北民间艺术推向全国,走出国门。”他说:“我将利用影视公司、传习所等各个实体,通过创作、文艺演出、影视制作等渠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村的家庭环境磨炼了曹伯植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父母的谆谆教诲和良好的曹家家风使他养成了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良好品德。他的家庭2015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又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标兵家庭”,同年12月又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2021年他又获“延安工匠”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现在已是78岁的人了,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为的是有个好身体,还能帮年轻人做点事,从早到晚仍在不停地伏案笔耕。

2024年6月,听说学院建设校史馆,曹柏植先生热情的接受了我们采访,并将自己出版的专著及视频资料无偿捐赠给学校。在此我们对曹老关心学校文化建设、鼓励学校师生进行陕北文化艺术研究传承表示深深的敬意!

(杨延存  党怀德  刘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