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以细微生妙趣 教以成材溢流光
张洋,陕西理工大学2023年全职引进青年拔尖人才,硕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讲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多项国家项目。目前为止,在Nature、Nat.Mater.、NanoLett.、NanoEnergy、Carbon、J.Mater.Sci.Tec.、Sci.ChinaMater.、J.Am.Ceram.Soc.等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获中、美、日、欧发明专利授权10项。
躬耕漫漫科研,是梦想更是坚守;挥汗三尺讲台,是良师亦是益友。他是潜力深耕科研的奉献者,是青年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教师的职责与担当,不仅在材料科学领域钻研不辍,更在教学中倾囊相授,他就是我校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张洋博士。
潜心科研:探陶瓷塑形之秘
又一个凌晨,同往常一样,空中挂着圆月,几点星光缀在旁边,静静望着不远处的大楼,等待老朋友的出现。终于,一位青年走出大门,几缕柔光及时飘落,披上肩头。那是张洋老师,他缓步走在路上,反复回想着结束不久的实验——陶瓷材料在室温下竟有了形变的趋势!
陶瓷材料因其质轻、高强、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之中。但一般来说,陶瓷在室温下几乎无法形变,哪怕只是浅浅的一丝裂纹,也可能导致陶瓷元件崩裂,造成严重后果。如今发现了陶瓷室温形变的趋势,即使它极其细微,也引起了张洋老师极大的重视。能否制造出像金属一样在室温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断裂的陶瓷呢?带着这一问题,张洋老师及研究团队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探究之旅。
人生如逆旅,事事难如意。科研并非一蹴而就,难以突破的瓶颈、毫无进展的课题如同乌云一般笼罩在张洋老师的心中。“三年间,我们的实验一直在失败,总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或是早有预料,又或是不轻易言败,面对困难,张洋老师从未放慢探索的脚步。接连失败就重整思路,数据不足便增添实验,日复一日,总结经验。终于,一个全新的发现令张洋老师兴奋不已——转角堆垛结构可以大幅提升多晶氮化硼陶瓷的本征变形能力。张洋老师及其团队围绕这一发现及时调整实验思路,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最终合成了一种在室温下兼具高变形能力和高强度的多晶氮化硼陶瓷。
五年求索之路,失意常态,惊喜寥寥。面对周而复始的失败,他难道没有想过放弃吗?“我没太在意过这些。”张老师说,“对我而言,为什么实验做不好,怎样会更好,这才是我真正关心的地方。一融入进去,就自然忽略了时间。”科研就像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张老师始终保持一颗勇于挑战、不断攀登的恒心,锲而不舍地探索着科研如山般静默深远的奥秘。
倾心育人:启求是创新之花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张老师深知科技自强的使命担当,敢于“挑大梁、攻难题”,以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浇灌出了甜美的科研果实;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牢记“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职责,以勤学笃行、严谨求是的躬耕态度引领学子“关注前沿,开拓创新”。
“在教学上我还是个新人。第一堂课,我反复打磨了两个月,怎么让学生‘听明白、理解透’是我需要不断琢磨的。”面对教学重难点,张老师会先自我思考解决方案,而后再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交流探讨,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效果。他对待科研严谨执着,对待教学也是精益求精,从科研人到教书匠,他一直坚持“高标准、实举措”培养学生,要求自己。材料学院董洪峰老师说:“张老师备课就像做实验一样,一丝不苟。”
在教授《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时,张老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平衡科研前沿和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将研究热点深入浅出地引入课堂中。“我想让学生收获多一点,再多一点。”当理工科学生初次参与金工实习,面对艰苦的工厂环境而产生退缩心理时,张老师会和学生们分享国内、国际的新兴技术和工作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学科自信,专心投入学习。材控2001班刘梓儒说道,张老师常常带领学生打破固有观念,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学”必然“善问”,一问一答之间,双向发力,教学相长。作为研究生导师,张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阅读文献进行自学,在组会上汇报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而后再为学生逐一梳理讲解;面对学术功底扎实的学生,张老师也会给足容错空间,让学生在勤学苦练的过程中不断试错,在失败中自省进步。“大胆去试,放心去做,不要怕失败和摔倒。”在张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材料科学2023级研究生赵雅婷逐步从需要老师引领方向的“科研萌新”,成长为被学弟学妹们信赖求教的“大师姐”。
于方寸之地潜心研究,立三尺讲台培育桃李。五载春秋,攻坚克难,研究成果在《Nature》期刊在线刊登,在陶瓷结构设计领域上迈上新台阶;律回序转,万象更新,张洋老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稳扎稳打,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书写青年答卷。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青春之花将会继续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学生记者 杨颖婷 祖鑫桐 罗佳屹 司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