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己以敬图》看儒家的道德修养工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西安文理学院的历史,可溯源至1609年明朝教育家冯从吾创办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倡导的“关学”精神,延续了“横渠先生”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历经400余年的薪火相传,关中书院学脉绵延、文化赓续。作为西安文理学院的一个教学校区,关中书院被誉为“活”着的书院,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关学精神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为弘扬关学文化,讲好书院故事,本报特开辟“书院观古今”专栏,邀请关学学者阐释“关学精神”,讲述“关学故事”,通过擘析释义、溯源崇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修己以敬图》是民国时期著名学人李铭诚的行教图。李铭诚(1880-1953),字子慊,号穆轩,河南卢氏龙驹镇人。光绪末年来到三原正谊书院,拜关中大儒牛兆濂为师,并得兴平名儒张仁斋、张果斋二先生指授,学识精纯。学成后归乡,在莘原书院讲学15年。1931年再度回到牛兆濂身边,出任芸阁书院助教、分教。1943年受凤翔士子之邀,主讲凤鸣书院。1946年,受当地士绅之邀,延讲横渠、宗铭书院。作为清麓派第三代传人,他遵从清麓、蓝川遗训,讲学以《西铭》为宗旨,恪守程朱清麓之学,以蒙学养正稚童,史载“学子云集”,“得君重整旗鼓,礼俗复彬彬矣”(《李君穆轩墓志铭》),开一时之风气,救季世之人心。李君仁庵、梁君伯载、史君道明尤为门下称道者。其向道之勇,卫道之切,守道之严,成为传统关学的守护者,被誉为清麓之余绪,关学之殿军。有《养蒙正教》《庇荫轩存稿》《洗心斋记》等著作,其中《修己以敬图》则汇集了其三十余年讲学思想与讲学主张,以图说的方式,再现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工夫进路。

《修己以敬图》借《论语·宪问》“修己以敬”而命名,直捷儒学涵养工夫的津梁,使诸生视此图心怀敬畏,学有所守,行有所据,不至于误入它途。该图主要围绕道德修养方法与目的展开,强调德性修养的关键是“敬”,每一个道德主体都应当持有一颗恭敬心,是所谓“修己以敬”。而“修己”的目的,是“安人”“安百姓”,亦即《大学》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谓也。

《修己以敬图》首论“必有事焉”,其两翼分别题有“图义分析”与“联系说明”,开门见山地揭示此图之大义:“持敬要点须静存动察,然必事事时时有事于敬而己,始可得修。因借“集义”功程,作持敬节目,涵养吾一恭已。南面以收持敬之效,以成修己之功。此图微意也。”可知该图的主旨,是借用《孟子》一书的“集义”程式,“作持敬节目”,主张惕厉战兢,慎独慎微,事事时时持守一颗恭敬心,假以时日,必能收持敬之效,成修己之功。“必有事焉”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段话记录了孟子回答公孙丑的话,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然而,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因此,“养气”的要诀在于“集义”。“集义”是指不断积累义,即事事都要合道理,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需从平日涵养工夫入手,今日合宜,明日合宜,时时事事合宜,自觉胸中慊足,断无不满之意,否则气馁矣。“必有事焉”,即是指必须不断地培养这种气,不可停止,不要忘记,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修己以敬图》二论“六有”。“六有”出自张载《正蒙·有德篇》:“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指学者要密实自己的涵养工夫,说话要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要总结自己的感悟。休息时涵养心神,瞬息之间心不外驰,务求有所存养。“六有”作为张载的经典名言,与“四为”一起,长期以来,备受士人君子的诵颂,是关学精神的形象表征。李铭诚在他讲学书院时,始终以张载“六有”“四为”为宗旨,并在《修己以敬图》中,对张载的“六有”作了自己的解释,接连以六个“有事于”,即“用心于”“专心于”德性养成的每一个过程,强调“言动昼事事敬,宵息瞬时时敬”,要求诸生守其本然之性,涵育天地正气,时时事事惕励战兢,方能陶冶性情,收持敬之效,成修己之功。

《修己以敬图》三论“勿忘”、“勿助长”。“勿忘”、“勿助长”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这段话是接着第一层“必有事焉”而讲的。如果说,张载的“六有”是从正面引导人们,如何密实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工夫的话,孟子的“勿忘”、“勿助长”则是从反面告诫人们,道德修养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李铭诚通过援引《孟子》的“勿忘”,告诫诸生在德性涵育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不急躁,无间断”,“终食无违仁,造次必于是”,一刻也不能违反仁义道德,匆忙之时如此,困顿之时也如此。此外,李铭诚也援引《孟子》“勿助长”,并作了自己的诠释,即“不怠惰,无空缺”,“盈科而后进”,“从容中乎礼”,认为德性涵育具有过程性,如同泉水遇到坑洼,要待到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以此劝喻诸生学习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

《修己以敬图》四论“持敬成功”与“安人”“安百姓”,主要围绕德性培养的社会意义而立论。关于涵养工夫,二程主张“诚敬”,朱子强调“居敬”,认为只有通过居敬、诚明的涵养工夫,才能树立起人之本,达到生命的净化和升华。李铭诚深得程朱理学之旨趣,在《修己以敬图》中,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持敬”,而持敬的要点,即是“静存动察”,凡事要反复省察是否顺应天理的要求,慎独慎微,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惟有如此,才能“安人”“安百姓”。亦即“必有事焉”层中所谓的“作持敬节目”,涵养自己的恭敬心,最终可以收获“成功”之效,让身边的人快乐,让天下的百姓为之快乐。

《修己以敬图》底层为梁伯载于壬辰泰月(1953年1月)在宗铭书院所作记文,较为详细地讲叙了该图的制作及修正过程,可以看出此图乃李铭诚手拟,在当时即得到了同道张元勋、赵惕庵等人的高度肯定,是为书院诸生讲明“进修节次”的行教图。李铭诚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学东渐之时,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观念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造成巨大冲击,讲究孝悌忠信、重义轻利的古代传统教育导向遭到严重破坏。李铭诚洞悉问题的根源所在,作《修己以敬图》以示来学,张果斋谓此图“前后甚费心血”,道出了面对时代的急剧变化,李铭诚能够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继往圣之绝学,为儒学的传播作出努力。因此,《修己以敬图》既是其治学工夫的深刻体现,也是其理学思想的升华,同时,也是清麓教法的形象展示。

(作者系西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