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关学”的蓝田“吕氏四贤”(一)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西安文理学院的历史,可溯源至1609年明朝教育家冯从吾创办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倡导的“关学”精神,延续了“横渠先生”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历经400 余年的薪火相传,关中书院学脉绵延、文化赓续。作为西安文理学院的一个教学校区,关中书院被誉为“活”着的书院,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关学精神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为弘扬关学文化,讲好书院故事,本报特开辟“书院观古今”专栏,邀请关学学者阐释“关学精神”,讲述“关学故事”,通过擘析释义、溯源崇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北宋一朝,能与峨眉“三苏”齐名并肩者,只有陕西的蓝田“四吕”。就蓝田“四吕”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学术成就、道德品质而言,他们绝不逊色于“三苏”。
蓝田四吕出生于关中世代诗礼之家,祖父吕通曾做过太常博士,生有二子,长子英,次子蕡。蕡为比部郎中。蕡共有六子,一子早夭,五子登科,荣进士及第出身;其中四人成大家,《宋史》为之立传。即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尊称“吕氏四贤”。再其中三人,大忠、大钧、大临均师从关学祖师张载,故又有“蓝田三吕”之称。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忠直爱民的吕大忠
吕大忠出生于关中世代诗书之家,祖父通,曾做过太常博士,其父蕡,为比部郎中。吕蕡共有六子,其中五子登科,荣获进士及第出身;五人中四人成了大家,《宋史》为之列传,这就是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被尊称为“吕氏四贤”。大忠、大防就是以忠直爱国闻名于士林。
吕大忠,字进伯(一作晋伯),是吕蕡长子,于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中进士。初为华阴尉,继升晋城令。熙宁中,韩绛宣抚陕西,提举大忠为永兴军义勇。大忠认为:国家养兵不宜太多,兵力过盛会导致国库日渐空虚,汉代的屯田,唐代的府兵都是比较好的养兵方法。“择用一焉,兵屯可省矣。”后任代州、石州知州。熙宁年间,大忠在代州任上,面对辽国求地使者萧素、梁颖争坐主席位的傲慢无理之举,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以理折之,使其“稍屈”,最后拒绝了辽使的求地要求。其后,迁检详枢密院吏、兵房文字、河北转运判官等,官至宝文阁直学士等职。元丰中,大忠上生财、养民十二事,“民喜,争运粟于仓,负钱而去,得(谷)百余万斛”。哲宗即位后,大忠以工部郎中身份,任陕西转运副使,知陕州,徙秦州,力主对西夏用兵。认为“夏人强则纵,困则服,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
大忠为人耿直,举止庄重,言行坦诚。一次遇到曾名列进士榜首而已任佥判的马涓,涓仍以“状元”自称,大忠便训导说:状元是中举后未做官前的称谓,你既已做了判官,就不该再用状元这个称呼了,虽然你已做了官,但“修身为己之学,不可不勉”。接着又给马涓讲了许多勤政爱民的道理,涓深以为然,“自以为得师焉”。后来,马涓做官有了政绩,还常常向周围人提起此事,认为吕大忠的行为使他为官做人受益匪浅。
大忠一生博览群书,晚年勤奋治学。著作有《前汉语》三十卷、《辋川集》五卷、《秦议》十卷。
(作者系我校原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