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山东农大努力开创“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用思政匠心 育时代新人
近日,在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厅内,一场小麦主题的科学家精神展已经“静静”地展出了一周,与其他展览相比,它似乎有些“随意”:仅有20米长,没有醒目的标志,没有复杂的设计,没有大张旗鼓的宣讲,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展览,却总有学生驻足良久。
“科学家精神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词语,而是体现在一个个科学报国的生动事迹中。”农艺与种业专业学生张术聪感慨。主题展负责人王帅帅介绍:“小麦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的‘热门’建筑,我们将展览设置在大厅一侧,就想让师生进出时,无意中看到科学家们的动人故事,不经意的‘时空对话’有时更能深入人心。”
山东农业大学举办的科学家精神展,正是其深入实施“大思政”育人战略的生动写照。该校党委书记徐剑波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整合校园景观与教育资源,融合艺术元素,努力拓展多元化的育人路径,精心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不仅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更力求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化为行动,从而培育出更多具备深厚农业情怀和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
融情于景,开展“移动”教育
“余松烈院士说‘我的成长,是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干的结果’… …”余松烈院士铜像前,农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纪春景为学生们讲起了微党课。
余松烈院士是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倾注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普及,与麦田相伴67年,即使到了90岁高龄,依旧坚守在田间地头,矢志不渝地追求着填满天下粮仓的梦想。
余松烈院士的事迹触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凝视着余院士的铜像,聆听着他心系麦田的动人故事,仿佛他就在我们中间,用他的一生诠释着对农业的深忱热爱和对‘满粮仓’的坚定追求。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让我们深受震撼。”党支部学生袁瑞表示,“未来的大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学习农业知识,提升自我能力,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余松烈院士铜像是农大的重要文化地标,“余风长存”主题党日活动在这里已连续开展8年。“余松烈院士的麦田故事是生动的思政素材,让学生在倾听中自觉把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精神‘种’进心里,接续强农事业,传承爱农情怀,相信这场思政教育带给他们的收获是深刻的,也是持久的。”纪春景说。
山东农业大学巧妙地将校园生活空间转化为教育阵地,借助丰富的文化景观,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广泛渗透。近年来,学校借助贾思勰、神农氏等雕塑,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科普和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还深入挖掘农业元素,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景观,“耕读文化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主题展区,学生们学习作物知识,品尝新品种果蔬,接触现代农业装备;在昆虫展,学生欣赏精美的昆虫标本,品味特色昆虫美食。“耕读文化节让学生们对现代农业形成‘具象化’的理解,通过观赏、品鉴等活动,将传统耕读文化与‘三农’情怀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党委副书记张然表示。
徐剑波介绍:“学校把校园景观的打造视为大学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深度融合农业大学的独特精神风貌与文化特色于景观之中,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实现思想的启迪与行为的塑造。”
巧用艺术元素,走“新”更入心
一场大学生合唱思政音乐大赛在山东农大的校园唱响。这场音乐大赛吸引了1万余名校内外师生观看。
“在音乐的律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洗礼,是非常新奇的体验,浓烈的爱国情、报国志伴着音符‘钻’进了我的心里。”化学学院学生赵鑫说。
该校团委书记祖文成告诉记者:“我们首次将思政与合唱比赛结合起来,用艺术之美赋能音乐思政课堂,为全校青年学生带来一堂沉浸式音乐思政大课。让学生们在优美旋律下,感悟家国情怀,强化价值引领,达成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初衷。”
思政不仅可以“唱起来”也可以“演出来”。
话剧《我们的大调研》在山东农大西礼堂“火热”上演,讲述了山东农大师生团队奔赴蒙阴垛庄片区知农助农的故事,在师生中引起了广泛共鸣。“看完话剧那一刻,田间地头的坚实步伐,基层一线的技术指导,仿佛重现眼前,学农助农的情感油然而生。”农学院学生赵新展说。
“一场好的演出就是一堂精彩的思政课,跟学生讲多少遍知农爱农、强农兴农,都不如把爱农情怀、强农实践融入节目中,演给学生看、唱给学生听。”天天话剧社负责人刘文政告诉记者。
近年来,山东农大在思政教育中巧妙融入艺术元素,通过艺术的力量温润学生的心灵,强化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学校积极倡导并组建“文艺轻骑兵”演出队,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将爱党爱国植入师生心中。
走向田野,把青春火种撒向基层
走进宁阳县伏山镇汶禹景区堽城坝村,入目便是整片向日葵花海,不染亭屹立其中,木栈道连接花海内外。这是山东农业大学“赴宁阳县伏山镇服务团队”为村庄打造的生活禅意空间。
这支由水土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12人服务团队,已在伏山镇的堽城坝村坚守了两年时光。6月底,队员、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张李涵在伏山镇完成了自己的毕业成果汇报,“我目睹了堽城坝村从一个普通的村落蜕变为一个景区化的村庄,深感荣幸能利用专业所学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这也赋予了我更强烈的使命感。”
两年前,张李涵跟着服务团队来到了伏山镇,实地调研后,她决定在堽城坝村“大展拳脚”。于是,她将毕业设计的主题定为 “堽城坝村的景区化村庄建设”。她挖掘农村文化元素,测绘村庄建筑,设计文化景观。最终,参与改造的堽城坝村达到景区化村庄的评定标准。
张李涵是山东农业大学2024届毕业生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该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方式,让学生将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
知农爱农何处去?山东农大师生用行动告知答案。
2023年暑期,山东农业大学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活动,全校1.5万师生到田间地头听民声、解难题。调研基础上,学校设立乡村振兴驿站,选聘学生担任科技专员,让青年学生扎根乡村,助力家乡建设。
今年暑假,山东农大学子继续用青春触摸乡土。全校7000名学生科技专员奔赴乡村振兴驿站开展驻村蹲点服务,6000余名青年学生奔走在广袤田野,为乡村推技术、送知识,实现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
“我们鼓励师生深入农村田野、基层乡村,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我们将继续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积极构建更为开放的‘大课堂’和‘大平台’,通过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面覆盖的育人体系,努力开创‘大思政’工作的新局面,全力培育‘一懂两爱’时代新人。”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