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人才培养要多接“地气”

在果园里开展病虫害防治,在玉米地里讲述栽培技术,在菜园里讨论销售渠道,在乡村田野的广阔课堂中磨炼成长……12月13日,“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乡村振兴驿站学生科技专员宣讲大赛上,16位参赛学生讲述了自己担任乡村振兴驿站科技专员为乡村办实事、送技术、解难题的实践经历,展现了新时代农科人才该有的“地气”“生气”和“意气”。

农林高校应怎样培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提出,“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这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标注了鲜明的基层导向,也为农林高校进一步培养农科人才提供了路径指引。笔者看来,“知农爱农”指向农林人才的爱农情怀,“强农兴农”指向产业服务能力,农科人才培养要在这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知农爱农”“强农兴农”都与实践密不可分。因此,农科人才培养要多接“地气”,多让学生沾些“土气”,才能在乡村振兴舞台上拥有更多“底气”。

扎根乡村基层,厚植爱农情怀。“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暑期大调研,乡村振兴驿站建设“百千万”工程,聘任青年学生担任学生科技专员……是学校引导学生扎根“三农”沃土,厚植爱农情怀的有力举措。要进一步鼓励、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把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作为自己的“第一课堂”,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需求,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在专业技术上“知农”。帮助学生学会与农民打交道,把农民当亲人,会讲农民话、会干农民活,全面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在真情实感上“爱农”。

强化产业服务能力,练就兴农本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的农科教育新范式。学校在农业主产区创新“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模式,鼓励学生科技专员学用结合,结合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围绕服务产业发展,提交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报告和毕业成果报告两份毕业答卷,检验强农兴农本领,努力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实现人才培养与“三农”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努力培养更多爱农情怀深、兴农本领强的农业新型人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是涉农高校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还需不断探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