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铸魂育人使命 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五周年侧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 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五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不断夯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根基,结出累累硕果。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八个相统一”,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制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思 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台账》等文件,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瞄定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校内各单位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校领导听讲思政课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进课堂,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为形成“大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按下了“加速键”。

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大思政”育人源头活水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校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素养能力,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 人格正”为要求,结合严把入口关、强化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单列单评、设置专职岗位津贴等一系列措施,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选聘相关学科专业教师、行政人员等担任兼职思政教师, 通过将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教师的扎实理论知识有效结合,打造“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聘请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邀请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到校授课交流,拓宽教师交流沟通平台。 

注重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五年来,8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思政课“教学标兵”称号,4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思政课“教学能手” 称号,2个团队分别荣获陕西省思政课“教学团队标兵”“教学团队能手”称号,1名教师荣获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选树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标兵”13 名、课程思政“教学能手”15名、课程思政“教学骨干”32名。

聚焦铸魂育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堂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强思政课主渠道,开设《党史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陕甘宁边区法制史》《中华法治文明》等特色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等通识选修课程,四门思政课列入学校金课建设,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推动思政课改革。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陕西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项目获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均衡发展示范高校立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门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思政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立项, 两个项目获批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推出14 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出22 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 

结合学科优势,持续推进教育部哲社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研究》,整合“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指导中心”等平台资源,将法学特色融入思政教育大格局,深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下的“思政+法学”教育范式。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为目标追求,下功夫、出实招、见成效。坚持每月1次的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为“精准思政”夯实基础。“集体备课,是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是说清讲好思政课内容的关键之举,也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长久之计。”学院党委书记刘驰谈到,集体备课实现了教学理念集思广益、教学路径群策群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打造思政“金课”的必然选择。

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大思政课”路径

学校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深化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师生同台”“专题+艺术”“实践研修+现场教学”等教学新模式,打造课 程思政“一院一品牌”项目,组织本硕博一体化的“红色法治研习之旅”,开展“开学第一课”“教学名师第一课”“上好新生第 一课”等特色思政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好庆祝建党百年及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生动的思政“案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以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为主题的思政教育系列活动,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形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深度统一的良好育人格局。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探索“互联网+”思政引领新形态,推动虚拟仿真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课建设。学校“习近平法治思想教研室”获批陕西省首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建设“红色法治两基因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立体式、沉浸式、体验式”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投入使用,学生在“移情入境”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四个自信”不断增强,“两个维护”更加坚定。

传承红色校史,为思政教育注入“鲜红”底色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启动红色文化育人模范大学创建工作,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指导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红色文化研究。 设立重点教改项目“红色基因融入本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及延安新闻纪念馆合作开展新中国新 闻出版事业史研究,与西安电影集团共同开发电影党课,开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不断打磨具有鲜明红色底蕴的“大思政课”品牌。 

将红色校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建设校园红色文化景观和红色文化墙,设置“陕公路”“延大路”“民大路”,营造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红色文化生态。设立“红色文化宣传周”、成立学生校史研究协会,保护建设陕北公学旧址、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等红色校史教育基地,把学校的红色文化转化为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独特资源。 

树立红色校史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七届“法治文化活动季”,排演《庄严的审判》《人民法官马锡五》《大树下的课堂》等红色法治教育类原创话剧,举办《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经典诵读大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感染性和实效性。其中,《庄严的审判》获评第四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五个一”文艺优秀作品。

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教育中培育时代新人

发挥陕西丰厚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在照金革命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等地建立“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传承红色基因重走校史路——‘寻根之旅’活动”,组织师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守住“红色基因”传家宝,自觉融入“红色血脉”。 

强化价值引领,用好“第二课堂”。结合国庆日、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日等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举办主题鲜明、兼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五年来,学校组织百余支社会实践团队、数千名青年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西部,以寻访革命足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及公益服务。在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的过程中,青年学子树立了“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的理想。“我要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潮流,用拼搏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经济学院2021级学生孙寒在接受采访时说。 

深化协同育人。深化师生宣讲团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深入工厂社区、田间地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开展与基层村委、社区、中小学及各类企业的合作,致力于打造一批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和一批志愿服务团队,有力推动“大思政课”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自身实践的融合统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西法大师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