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网络谣言治理主动仗
坚决打赢网络谣言治理主动仗
谣言,《辞海》中对其解释是:没有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话。它像“幽灵”般游走在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100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说过:
“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
前不久,四川崇州2岁女童被狗咬伤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谣言,一时间真假难辨,可谓“乱花渐入迷人眼”。
狂热容易蒙蔽双眼,冷静更能看透真相。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谣言充斥其中。有的挑唆对立,引发恐慌;有的干扰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有的危害网民人身财产安全;有的甚至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利益。
坚决打击网络谣言,是法治社会必须坚守的底线思维。网络谣言不仅扰乱互联网生态,也恶意消解社会信任的基石。坚决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关乎亿万网民的公共福祉。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有赖于政府部门、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
当下,部分官方辟谣存在信息传达不够详细的问题。辟谣作为一种否认性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本就有限,所传为虚是指确无此事?或者,仅仅不似外界传得这般夸大其词?
官方辟谣,不仅要对谣言给出否认性的说法,更应给出真实的情况说明。事实上,迅速对谣言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并进一步发布信息细节回应社会关切,已成为近年来信息传播领域在官方辟谣时的共识。
谣言止于真相和信息公开,公开是最好的免疫机制。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出“谣言公式”: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
信息的重要度,可以类比理解为社会关注度。由此,如果某事的社会关注度非常高而官方发布的消息又似是而非,那谣言肯定盛行;反之,“社会关注度”和“信息不透明程度”这两个要素,任何一个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那谣言显然不攻自破。
基于此,无论对于当事者还是旁观者来说,剖析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探寻三人成虎的传言路径,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官方辟谣的政策水平,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才是坚决打击网络谣言过程中,各方需要共同努力做好的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治理网络谣言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压紧压实各类信息平台的主体责任,依托人工和智能算法,严格规范使用者发布、转发信息的行为,完善信息审查和研判机制,从源头控制谣言发布也很重要。
再者,作为全媒体时代网民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媒介素养,也是民众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特别是要增强识别事实与甄别谣言的能力。
最后,谣言止于智,更止于治;智让谣言止于己,治让谣言止于众。治理网络谣言,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治理。治理网络谣言,我们既要下好防的“先手棋”,也要用好治的“组合拳”,切实形成合力,适时更新“战法”,才能始终保持对谣言的严打高压态势。网信、公安机关要依法依规对造谣者予以打击,造成严重后果的,更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是对意图以造谣牟利者的有效震慑和黄牌警告。
法治社会不允许谣言恣意横行,唯有对造谣传谣者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问责并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如此,才能警醒更多人在遇到谣言时从“被动接受”转向“自觉抵制”。
网络谣言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清朗,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地呼吸互联网的清新空气;有序,则使网民的言论成色更足、底气更硬。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网络谣言织就清朗有序的天罗地网,坚决打赢这场网络谣言治理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