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与水相伴的十九年
陈洁:与水相伴的十九年
从2005年踏入长安大学求学,到2017年留校任教,陈洁教授始终坚守在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无论严寒酷暑,她都不畏艰险,勇敢追梦,护佑绿水青山。第21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是对她最好的肯定,更是她闪耀的勋章。
一水心系西北地
重重叠叠山,淙淙潺潺水,作为秦岭之心的水乡秘境,安康给她的“孩子”施以水的教育,奉上水的祝福,这也使陈洁自小就对水情有独钟。
“我的家就在秦岭,在我的印象中,山青和水绿是一种常态,水是随手捧着就可以喝的。”回忆起和水的不解之缘,这位八零后的青年教授绽开笑颜,表达着对家乡的自豪与对水的深情。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陈洁和当时的许多准大学生一样,面对专业选择犯了难。“那个阶段,对专业真的一无所知,只能看字面的意思。”在不经意看到长安大学招生简章上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介绍后,身处迷茫中的陈洁眼前一亮。当时李佩成院士在牵头带领该学科的发展,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可期的发展前景深深吸引着这位准大学生,而心中对水的情感也驱使着她毅然填报了这个专业。2005年,陈洁正式就读长安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踏上了水文地质学学习的第一步。
大学期间,陈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并积极付诸实践。2008年冬天,陈洁与师兄师姐跟随导师奔赴宁夏,进行黄河流域的野外调查。“那是我第一次去野外调查实践,当时交通还是挺不方便的”。晚上六点乘坐火车,十几个小时后才能到达目的地。大家同吃同住,科研生活既紧张又富有生活气息。“当时条件艰苦,导师钱会教授就主动给我们做他拿手的烩菜,我不会做饭,就主动帮忙洗碗。”陈洁说。由于科研需要,陈洁与师门几人在宁夏共同度过了一个春节,那也是她唯一一次在外地过年。
宁夏地理位置偏北,晚上的室外温度甚至达到零下20度,但实验不能停。陈洁和同门师兄师姐轮流值夜班监测水位、取样分析、开展弥散实验……这是陈洁第一次体验到物质匮乏下的精神富足,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变得具象化,实验得到的水文地质参数为后续开展地下水污染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段经历为她打开了通向科研之路的大门。
滔滔黄河润人间
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与千万家的生活密不可分,它不止有地面上的滔滔不绝,还有藏于地下的汩汩而行,而陈洁的研究方向就是黄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研究生期间,陈洁再次来到宁夏进行考察,她跟随项目组从银川一路南下开展实地调查。在陈洁的印象中,她很少见到极度缺水的地方,但是在宁夏中部黄土区和山丘区过渡带的那一片区域,由于地表径流小、分布不均、蒸发量大,维持当地生活与生产的关键水资源就是地下水。遇到大风天气,这里便黄沙漫天,居民只能定时买水储存,用水极其困难。陈洁和团队在一户人家采集地下水样品时惊讶地发现,当地的“井”只是一个仅有储水功能的“水窖”。她还看到了用污水灌溉的农田、干涸萎缩的湖泊,深刻体会到旱区地下水保护对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为了解决西北干旱灌区地下水水质安全问题,陈洁和团队围绕旱区灌区地下水质劣变机理不清、量化方法不明等关键科学问题,通过不懈探索与研究,揭示了旱区灌区地下水水质劣变机理,提出了虚拟水溶液概念和灌区地下水质变化的量化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西北大型灌区(关中平原、银川平原等)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水环境预警、突发污染事件的快速响应、地下水源地保护、地下水监测网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2023年,陈洁参与了长安大学与中科院地环所联合发起的黄河科考行动。团队从西安出发,沿着黄河“几”字弯进行科学考察,陈洁发现,相比以前寸草不生的状态,现在的黄土高原在经过治理后,植被覆盖率提高了,水土保持、黄河水调、沙漠治理等都有了显著变化。
今年八月份,陈洁再次参加黄河科考行动,与科考团队来到青藏高原,实地考察了黄河上游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他们发现如何进一步保护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让黄河水真正造福周边百姓仍是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陈洁深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沉下心来,潜心钻研,才能为生态保护贡献更大力量。
生生不息育桃李
博士毕业以后,陈洁留校任教。回想科研之路,陈洁说:“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钱会教授,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他都陪伴着我,当我犹豫是否要继续的时候,他就会鼓励我向前看。”
在钱会教授的教导下,陈洁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坚定了留校任教的目标,并付诸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科研,为留校任教的目标筑基。
工作以后,陈洁积极向前辈汲取教学经验,设身处地思考学生的心理,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我觉得教师是特别神圣的职业,第一年当老师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去备课,我那时候想,一定得把这课教好。”陈洁说道。
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性,陈洁结合地下水专业特色,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课堂创新和教学改革。针对学生专业使命感弱的问题,陈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与专业发展相结合起来,将国际前沿、行业需求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将典型案例与知识难点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专业素养教育;针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弱的问题,陈洁通过重组课堂结构,开展过程考核,对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她与团队成员共同探索构建了“基础实验—野外实训—整合实习—创新实践”贯穿大一至大四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经过一系列的课堂创新,学生们会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积极响应每一个问题,课后主动查看课堂教学资源,习题和问卷的质量也开始渐渐提高。
“陈洁老师非常有耐心,对待我们的困惑总是能认真地解答。”学生张芸说道。在进行“藻类对湖泊DIC含量影响”的实验中,由于实验设置不合理,结果无法得出,陈洁便一步步指导张芸改进装置,陪她完成实验。
“陈洁老师还经常带领我们去野外实地考察,相比平时自己看文献,黄土高原野外考察的实践过程能学到的东西更多。陈洁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我们转化自己的内驱力。”在陈洁的研究生心中,她无疑是一位自律、优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陈洁经常教导自己的研究生,要珍惜三年时光,主动探索自己的科研兴趣,在科研过程中静下心来,保持求知欲望,把科研做到百分百的极致。
回想起从事科研的经历,陈洁并不觉得艰辛,她只想通过自身经历告诉更多人,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脚步可以减慢,但是不能停下。科学研究需要久久为功,而教书育人要以身作则。
在持续追求探索的道路上,陈洁在努力寻找一条人与水和谐发展之路,这是她开展科学研究的初心,也是新时代水文地质工作者的使命任务。未来,陈洁将在科研和教育的道路上接续奋斗,为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史馨月 孙钰 江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