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教育强国新图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https://www.wbu.edu.cn/2024/0313/c2192a73879/page.htm 绘就教育强国新图景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文字内容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作为重要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和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地之一,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布局和要求,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深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绘就教育强国建设新图景。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其本质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代表着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并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的主要特征和技术迭代周期短、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小、经济社会效益好等显著优势,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也要求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生动力,深化内涵、特色、融合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高水平、有组织的学科布局、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是高校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关键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澎湃创新动能面前,如何加快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研驱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摆在所有应用型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意识,尤其要加大力度建设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好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着力培养制造业急需的产品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等创新型紧缺人才,造就更多制造业领域急需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等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践行者,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要积极探索把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加强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明德立志、自信自强,努力成长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高校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强化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聚焦科学前沿,着力构建综合性大装置集群,布局与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平台,推进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与重大科学发现紧密结合。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把高校科技人才集聚的势能转化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产业技术攻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新征程上,高校应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作为,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