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职学子宁流溪用非遗织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近年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宁流溪同学扎根创业梦想,传承土织布非遗文化,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带领农家妇女一起织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一双巧手奏响机杼新声

在西秦大地上,民间艺术大师们以其夺目的艺术之光,屡次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和青睐。凤翔姑娘宁流溪就出生与成长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自小,她就受到母亲土织布传承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对非遗文化抱有极大的兴趣。

2021年秋,宁流溪来到自己梦想的起点——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她在学习之余,主动加入学院非遗学生社团并成为社团负责人。她将土织布的技艺手把手地教给同学们,并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沉浸式体验”“西秦非遗研学”等活动30 余次,荣获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先进个人”“青春榜样”等荣誉称号,社团也被学院评为优秀社团。她的不懈努力让织机纺棉织布的旋律在校园里再次奏响,也让织布这项历经千年的传统工艺在更多学生中得以传承弘扬。

“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非遗?”是宁流溪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学院浓厚的“双创”氛围影响下,她意识到在互联网席卷、消费习惯更迭的时代,非遗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此,她开启了自己的创新创业生涯,两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类比赛10 余次,在比赛中获省级金奖1 项、银奖3 项、铜奖5 项,并于2024 年2 月创立“陕西雍城土织布文化有限公司”,获评为学院“创业优秀先进个人”。

一颗慧心为土布再添“新妆”

凤翔土织布又名老粗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复杂精湛织造工艺拥有几千年历史,曾在中国纺织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如今为了让这项文化遗产“活”起来、非遗技艺“潮”起来,宁流溪不断尝试“解锁”土织布的新花样和新玩法。她多次到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参观学习,寻找文化源头和灵感,从西秦非遗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刺绣、剪纸等4 大类70 余种非遗作品中提取出文化元素100 多个,创新设计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形式的产品方案80 余套,并应用于家居服饰、床品、卧具、康养等百余种产品。

在技术方面,宁流溪也不墨守成规,她改良传统工艺,改进生产工序,将梭织和针织的技法巧妙结合,凸显不同织法面料的质感,让花型更为立体,设计更为时尚,满足消费者对穿着的多样需求。在她匠心独运的创新设计下,平整挺括、透气吸汗的土织布与色彩亮丽、寓意深刻的图案花色相得益彰,实现了文化传承和健康需求的和谐统一,也赢得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和喜爱。

宁流溪说:“土织布是最接地气的非遗文化,而我们要让它有灵气、冒热气,进而走入寻常百姓家。能让非遗文化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才是对非遗最大价值的传承与发扬。”

一份真情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陕西雍城土织布文化有限公司的工坊里,发亮的梭子精准穿过密密的纱线,在几名妇女的双手间来回传递。传统木制织机上,一匹匹多彩的土布逐渐织就成形。在大家有序的忙碌下,这些手工土织布经过裁剪、缝纫、包装等工序后,将被制成精美的床上用品、家居服饰等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

看着眼前这一幕,宁流溪说:“最让我高兴的是,能将土织布这项非遗技术传承推广的同时,还改善了身边阿姨们的生活条件,我求学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家乡人能过上好日子。”在创业途中,她积极组织开展土织布技艺培训,先后培训家乡妇女近200 人,带动就业440 余户,初步构建了“企业+ 合作社+ 困难户+ 社区工坊”的“蕙籣”乡村振兴新模式。

宁流溪和农家妇女们齐心协力,在乡村中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生产技能培训、非遗文化展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土织布非遗产品工坊,仿若一株优雅、坚毅的春兰盛开在西秦大地上。

宁流溪坐在织机前,望着窗外的远方,认真地说:“土织布传承千年,其间蕴藏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丽事物的热爱。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是我们‘布’谋而合的美好愿景,我会坚持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