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韧“的人生正道

简短说明
这篇评论站在青年人的视角,站在学校党委的高度,积极回应毕业生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人生阶段时候,心中的期待、迷茫、兴奋和忐忑,分析这种复杂情感的来源。并引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西北大学老校长侯外庐先生的治学为人经历,启发同学们坚守“韧“的人生正道,追求一种刚毅执着的意志品质,一种沉浸专注的生命状态,一种抗压反弹的心理能力。评论放弃喊口号式的宏大叙事,用身边人物说理言事,富有人文关怀和思想哲理,既亲切又深刻。

盛夏六月,骊歌又起。7057名毕业生完成学业后,从校园起航,意气风发奔向新的人生旅途,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一程有一程的磨砺,一站有一站的风景。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人生阶段,同学们或许有期待,也有迷茫;有兴奋,也有忐忑。成熟于百廿西大这座美丽而又充满温情的校园,成长在这个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历史交汇的壮阔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和时代紧密相连。坚守“韧”的人生正道,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走好人生的道路。

“韧”本意指受外力作用时虽变形而不易折断,是割不断、划不破、煮不烂的熟牛皮,包含“刚柔并济、张弛有道”的深刻辩证法。融入到个体生命之中,则体现为一种刚毅执着的意志品质,一种沉浸专注的生命状态,一种抗压反弹的心理能力。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西北大学老校长侯外庐先生,用他毕生革命和学术生涯证明,“韧”是人生正道。他在自己回忆录《韧的追求》的结尾处,引用荀子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勉励后继者赓续志向、实现超越。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个西大人的心底,都埋藏着“韧”的种子。

如何激发出“韧”的内生力量,让潜藏在心中“韧”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化为整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质,成长为一个“韧”的人,就是要“发于热爱,觉于接纳,行于当下,复于弹性”。

要“化欲望为志气”。欲望是生命的本能冲动,是向外索求、系于他者;志气是生命的意志指向,是向内专注、回归自身。“韧”的源动力发于热爱,为热爱而全力奔跑,才是外物所不可夺走之“志”。不害怕试错,去探索、去尝试、去经历、去发现,坦然地接受生活的考验和成长的折腾所需付出的代价。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费。

要“化内耗为内省”。内耗是陷入对没有发生的事、或无法改变的现状的犹疑忧惧;而“内省”,不只是为了做更好更完善的自己强化内在紧张的评判式反思,更多的是在于接纳自己、找回自己。“韧”的前提是接纳,全然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允许自己存在负面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真实的自己,做自己的观众,冲出精神内耗的漩涡,一点一滴地完成自我的超越。

要“化执念为执着”。执念纠缠于结果,是受病态的欲望困扰,和对失败的过度恐惧;执着则聚焦于当下,是对热爱的持续投入。执着于理想,期待于未来,但不必追悔过去、迷失未来,而是要将理想融入到人生每一个当下的瞬间,当下、现在、此刻应干什么、要干什么,就专心干好什么、干成什么。

要“化刚性为弹性”。“挺”是刚且硬,“韧”是柔而固。要走下去,既要“挺”;但要想走得远,更要“韧”。每个人都无法躲开生活的锤打,都可能要经受失败的挫折,“死扛硬挺”的等待和忍耐固然重要,但身处逆境和低谷,能够自我反弹、自我修复的“复原力”更重要。“韧”在生命中的展开靠的是“弹性”。内在“弹性”的养成,就是要延展生命的宽度、积蓄生命的力量,外在“弹性”的获得,来自于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多“摇摇人”,常“散散心”,再“跑跑步”,都能有效地增强与世界的连接感。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带着“韧”的心法起飞,勇敢去做未知之境的探索者,繁华盛世的见证者,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江湖路远,山高水长,母校和同学们始终心心相印,终会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