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大“学做饭”

简短说明
文章对西北大学面向2023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烹饪通识选修课程进行了专题报道,主要内容包括对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形式的介绍和对同学们学习体验的采访,同时对学校劳动育人的活动进行了集中展播,旨在展示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的育人成果,彰显西大特色。

点火、倒油,葱花炝锅,倒入蛋液,定型划散,再加入切好的西红柿,翻炒、调味,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下来,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西红柿炒鸡蛋新鲜出锅……今年,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级本科生,学校首次开设烹饪专业选修课程。于是,在每周三下午,学生们都在西北大学玉兰苑三楼勤育园餐厅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堂上“学做饭”。

穿上围裙,戴好口罩、帽子,洗干净手,授课开始前,每位同学都认真完成准备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大家首先在餐厅经理的带领下认识当天所需的食材、了解菜品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再跟随厨师的讲授,或切菜打蛋,或发酵揉面,严格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制作出最后的成品。

“理论+实践”的授课方式为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体验。实践部分都是由具有某项专长的厨师担任讲师,负责课堂中的实操展示环节。比如,西红柿炒鸡蛋课程由擅长刀工的厨师进行授课,而擅长面点的师傅则负责馒头课程的教学。实操中,面对略显生疏的同学,技术娴熟的师傅们纵然再着急,也不会代替他们操作,而是通过口头讲述进行引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考虑到班级中“厨房小白”和“烹饪老手”并存,在教学阶段,同学们会以组为单位共同学习菜品的做法。有一定烹饪基础的同学往往扮演“主厨”的角色,而“0基础”的同学则先在一旁“打下手”,然后再上手实操。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学有所得。“我之前几乎没有做过菜,但是在课上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我很快便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的做法。”李冠纬同学兴奋地分享道。

由于平时较少接触面点制作,许多同学最初在学习制作饺子和馒头时表现得十分“笨拙”,加多少面粉、放多少水,都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难题。大家仔细听讲解,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最终成功地做出了热气腾腾的馒头。看着桌上的食材变成了盘中的菜品,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达到了顶峰:“经历了一道家常菜的完整制作流程后,我收获了满满的自豪感,希望寒假回家的时候可以给家人‘露一手’。”

每节课的成品展示环节总是让整个课堂充斥着欢声笑语。“我做的西红柿炒鸡蛋虽然盐放少了,但因为是自己做的,所以尝起来格外香、格外好吃。”宋晓燕同学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品尝亲手烹饪的菜品,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在快乐中得到成长。“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更多营养价值、食材搭配、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常识和技能会帮助我适应未来的生活,消除家人的担忧。”

三款面食(手工油泼面、手工水饺、馒头)、三款炒菜(西红柿炒鸡蛋、杏鲍菇炒牛柳、炒土豆丝)以及两款主食(咖喱鸡肉饭、番茄什锦焖饭),本学期的授课中,后勤集团结合中式传统美食的分类,考虑菜品的制作难度,最终选择了这八样“家的味道”。作为具有西大特色的选修课程,烹饪课发挥着“实践育人”的关键作用,并将在未来逐步推广至全校,让更多的同学学习并掌握烹饪这项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