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早的秦
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结束了中国的“王国”时代,开启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秦的历史深远,有其源头,因此,秦民族早期的历史探索,成为了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先祖大骆的庶子非子因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召到汧河与渭河之间为王室养马,马养得膘肥体壮,得到孝王的赏识,孝王本想立他为大骆的继承人,但遭到反对,就把他封在“秦”邑;非子于是自称为“秦嬴”,其族人后代便称为“秦”人。这就是“秦”人、“秦”国、“秦”朝名号的来由。那么,秦人的祖先来自哪里?秦人的得名之地“秦邑”在哪里?秦建国后在关中营建的第一处都邑“汧渭之会”又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用了近20年调查陕西关中和甘肃东部的众多古代遗址,用考古发现的实证,一点点让历史的脉络由朦胧变得清晰。
“讲好中国的故事离不开秦。找到最早的秦,就是找到了秦人故事的开头。这是我们陕西历史、考古学者守土有责的事情。”梁云说。
考古实证秦人“东来说”
《礼记·王制》把中国古代民族分成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秦人属于其中哪一支?史学界一直有“东来说”与“西来说”两种争论。“东来说”认为秦人来自东方,其依据有玄鸟降生的传说、嬴姓部族历史上多居东方、秦人自称为帝高阳颛顼之后并祭祀少昊等。“西来说”认为秦人来自西方,依据有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秦与西戎通婚、杀马祭祀等。两种观点均以《史记》作为主要文献支撑。
2004年至2011年,梁云参与北京大学、甘肃省考古所等五家单位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张家川县开展集中的考古调查,发现32处秦文化相关遗址,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清水县李崖遗址,并对它进行了发掘,从考古学上证实了秦人“东来说”。
梁云介绍:“从发掘的墓葬中,有四个实证,证明秦人和殷商遗民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广义上殷商遗民的一支。首先,周墓罕见人殉与人祭,而商墓多见。秦人继承了商文化特点,在高等级的贵族墓是流行人殉的,且屡次用人祭,说明秦人还是保留了东夷或者东方民族的野蛮习俗。这种习俗到秦献公的时候才被废止。其次,周墓一般没有腰坑,殉狗少,而商墓普遍有腰坑和殉狗。腰坑是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底部正中的位置,再挖一个坑,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的,坑里一般殉狗,相当于祭奠坑。李崖遗址的西周秦墓就有腰坑和殉狗。第三,周人车马殉葬,一般是车马分葬,殷商遗民的殉葬车马坑是车不离马,马不离车,秦人车马殉葬的特点完全继承了殷商的做法。第四,周人墓葬陶器的组合以鬲、罐为主,种类和数量比较少,商人墓葬陶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有鬲、簋、盆、罐等。我们在李崖遗址发现了19座西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商文化风格很浓的陶器。最典型的是陶鬲,口沿是方唇,裆部是分裆的,这在殷墟的陶鬲里是很多见的。”
“李崖遗址发掘之后,我们认为秦人‘东来说’已经尘埃落定,因为以前在甘肃一直没有发现具有如此浓厚商文化风格的器物群。”梁云笃定地为学术界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秦人的来源确定了,非子的封邑又在哪里?梁云认为,李崖遗址的西周中期墓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秦人墓葬,且与《汉书》、《水经注》等记载非子的封邑在“陇西”、在“清水”(今牛头河)相一致,这里可能就是非子所封的“秦”邑。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又一次出现了分歧。
找到“汧渭之会”
区别于梁云的观点,北京大学李零、赵化成等学者认为,非子所封的“秦”邑应该在“汧渭之会”。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带700人东猎,一路驰骋至汧河与渭河交汇处(汧渭之会),并留下这样一句话:“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赵化成等专家认为,此处的“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含义为“以前周天子曾经把我的祖先非子(秦嬴)分封在这里”,“邑”作动词用。梁云则认为,“由于古文献没有标点符号,此处的‘邑’也可以理解为名词,并就此断读;意思是秦文公来到汧渭之会,说这里以前曾是周人的聚落,我的祖先非子曾生活于此(牧马),我们秦人后来终于成为一方诸侯……。”
无论非子封邑是否在此,秦文公营建的“汧渭之会”都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里是秦人东进关中的一处重要都邑,作为都邑达49年之久,在秦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
关于“汧渭之会”的地望,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说在渭河南岸眉县古城,一说在汧河东岸,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汧河和渭河的东夹角地带。在2008年和2009年,梁云所在的关中秦汉离宫别馆联合考古队详细调查了汧渭交界处的两岸,尤其是对汧河下游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其中在汧河和渭河东夹角的魏家崖村,找到了面积不下20万平方米的春秋时期遗址。发现有灰坑、墓葬、筒瓦等,还有春秋早期的刀范。
2014年,魏家崖村民在后院挖出了铜器。经过考古发掘,这是一座级别比较高的五鼎墓,出土了鼎、簋、壶等铜器,铜器的年代是春秋早期,与秦文公居“汧渭之会”的年代较为吻合。这个墓葬的发现,从侧面说明“汧渭之会”很可能就在魏家崖一带。
2020年底,梁云申请对魏家崖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但因前期资料准备不足,发掘申请未能如愿获批。“考古挖掘没有批准,我想一定是前期工作做得不够,需要做更多的地面调查去获取资料,这非常考验地面调查能力。”2021年7月底,梁云带着三名学生地区再次调查遗址,酷暑当头,“站在地里就算不动,浑身的汗像瀑布一样往下流。”梁云回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梁云老师和学生们在开展调查的第三天就发现了城墙的线索,让后续的考古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2022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五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陕西宝鸡陈仓区魏家崖遗址考古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支持。在同年开展的第一次发掘中,就发掘了两座五鼎四簋高等级秦墓。2023年,在该遗址还发现了春秋早期的长度6米、深度11米的大墓,和长达23米的车马坑,并对墓葬进行发掘。可惜的是,该墓有三个盗洞,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墓室被破坏殆尽。
“城墙、高等级墓葬、大型车马坑、围沟、铸铜、制骨……一系列最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魏家崖遗址,正是‘汧渭之会’”。寻找早期秦文化,梁云又破解了一道难题。
“非子封邑”到底在哪里?
魏家崖遗址解答了“汧渭之会”的地望问题。但在那里目前发现的重要遗存主要属于春秋早期,远远晚于李崖遗址的西周中期。那么,非子所封的“秦邑”到底在“汧渭之会”,还是在清水县牛头河流域的李崖遗址呢?
“学术就是在不断地辩论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那学术也不复存在。”梁云感叹。赵化成和梁云亦师亦友,他们合作发掘多处秦文化遗址,携手为秦民族的溯源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9月,梁云关心问候赵化成老师病情,并汇报了魏家崖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赵化成叮嘱梁云暂缓车马坑的发掘,重点是要寻找发掘西周时期的秦人墓葬。“我也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证据,若能证明您是对的,这个问题也就画上了句号,我也高兴。”梁云说。
“今年冬季,我们考古挖掘的重点,就是魏家崖遗址的西周墓葬。大家都说我的手气好,魏家崖遗址西周时期的墓葬还真让我挖到了!”梁云说,“目前发掘了近20座西周小墓,从葬俗看像是周人墓,地层太厚太深,铜器墓才刚刚露头;不管怎样,魏家崖的发掘,对‘非子封邑’的确定,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隆冬季节,梁云和他的团队依旧在冰冻的关中大地上发掘着。
寻找最早的秦,脚步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