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培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的榆林学院奋斗青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五四青年节寄语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实践育人的工作要求,全力助推我校“五乐育人”工程实施,榆林学院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原则,开展2024年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成立63支校级重点团队,309支院级队伍,覆盖人数3666人,139名同学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进入省市县政府部门实习见习,建立了40余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足迹遍布9个省(地区),18个市地县,分赴革命旧址、展馆、工业园区、企业、乡镇农村、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支持广大学子在社会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搭建实践基地平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榆林学院统筹校内外组织资源,积极对接相关机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通过校地共建、区域联建等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和提供实践基地与平台,进一步探索高校与社会各方的同频共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的融合发展道路。4月8日,榆林学院十七个二级学院与榆阳区的30个基层社区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结对机制;6月14日,榆林学院与团榆林市委、十二个团县区委签订协同创新发展协议,建立校地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形成活动共建、组织共建、服务共建、人才共建等,为大学生社区实践、日常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假“返家乡”活动等思政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也为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场域,丰富“大思政”体系建设内容、方式、途径,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增强社会实践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共促落实

2024年,榆林学院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民族团结、卫国戍边等领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全体校领导调研、走访、慰问、指导暑期“三下乡”队伍。6月14日,学校举行了以“行走的大思政课”为主题的集体备课会和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专题培训会,进一步向广大师生讲清楚暑期“三下乡”“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的问题。7月15日下午,党委书记张新柱赴榆阳区航宇路街道建榆路社区,看望慰问化学与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师生,调研、慰问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张新柱走进“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开展的陕北民歌课堂、手工制作课堂和趣味化学科普课堂等观摩指导并与实践团成员就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深入交流,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7月17日,校长康伟一行到崇文路街道办春苑社区看望慰问能源工程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青春行动”社会实践团师生。康伟希望同学们发挥学科专业所长,用社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学到知识,玩的开心,种下梦想,结交友谊”,在社会实践中弘扬榆林学院奋斗精神,进一步传播新知识、新文化。

引领暑期基层建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林学院的广大学子在各个领域发挥专业特长,有暑期没暑假,深赴基层一线开展一系列丰富的“三下乡”活动,展奋斗之姿,谱奋斗之曲。榆林学院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进力量”主题专项实践活动,榆林学院“重走转战陕北路,讲好榆林红色故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先后赴榆林市佳县、米脂、绥德等6个县区开展“微视频”红色故事宣讲,累计制作红色主题“微宣讲”视频七部,总浏览量五万余次,主题宣讲视频一经发布,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并收获积极反响。研究生院、能源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新能源学院参与“聚焦专业前沿,引领科技创新”专项实践活动,深入工矿企业、工业园区开展调研、考察、成就观察、实习实践等,将社会实践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榆林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绥德师范学院参与“汇聚青言青力,赋能乡村振兴”专项实践活动,开展推广普通话、非遗文化研习、义务支教、人口迁移调查、大数据赋能乡村等系列活动,强化学生“谋三农福祉,促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赴榆溪河生态走廊、黄河沿边开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垃圾清理、水质检测、体悟黄河文化等活动,践行环保思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榆林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深耕社区志愿服务,开设绘画、漆扇手工、非遗烧箔画制作、音乐、舞蹈、篮球、足球等课程,提供暑假作业辅导、心理团辅等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开展禁毒教育、普法宣传,充分了解社区实际需求,开展一些“小而精”“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让社区居民有体验感、获得感,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时代责任,提高社会化能力。

优化激励评价机制,增强实践育人实效

结合“三全”育人格局和“大思政课”建设,榆林学院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不断细化、量化“第二课堂成绩单”评分标准与细则,注重结果与过程统一评价、多元评价、自评与他评互补,突出对大学生思想变化、具体表现、成果收获的考评。持续推广、运用好“志愿汇”平台,科学认定志愿服务时长,让“志愿汇”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准衔接。针对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团员青年,制定、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选树典型,强化宣传,进一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奋发有为,比追赶超,增强实践育人实效。9月7日-18日,榆林学院举行2024年秋季学期“实践归来话收获”宣讲活动,面向全体大一、研一新生,十七个二级学院的63支校级示范团队分别展开宣讲及评选路演,达到学长学姐实践归来话收获,大一学弟学妹观看路演有收获的效果。同时,充分聚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科竞赛榜单赛事、“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大赛项目,推动社会实践成果转化落地,生根发芽。

实践育人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环节,是大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2024年,榆林学院不断提升共青团实践育人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基层,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按照“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基层实践—成果转化”的整体工作思路,不断健全榆林学院暑期“三下乡”工作运行机制,极大扩大了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受众面。未来,榆林学院将不断创新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丰富实践育人载体,让广大团员青年在基层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高尚道德情操,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