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脸识别”技术再获新突破

简短说明
西北大学郭松涛教授团队在人脸识别智能系统基础上,研发出能够识别不同金丝猴个体的“猴脸识别系统”,解决了猴脸脸盲问题,在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区应用。这篇消息介绍了“猴脸识别系统”的研发过程、基本原理、应用价值。避免使用晦涩的科学术语,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转译学科语言。既有郭松涛教授本人的介绍,又有背景性知识。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消息宣传了西北大学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提高了科研团队和学校声誉。中央广播电视总平台进行了追踪报道。

本报讯  近日,我校郭松涛教授团队研发的“猴脸识别”技术,再次获得突破,在川金丝猴的调查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猴脸识别”技术是由当前广泛运用的人脸识别智能系统演化而来。基于人类脸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突破了仅靠脸部的局限。

“面部识别精度很高,但是它并不是总能拍到面部,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现在用身体或者其他特征来识别。”郭松涛说。

猴脸识别靠的不仅仅是猴脸,还有由动物行为及其他身体特征共同构成的多模态数据。“猴脸识别”技术,目前能够识别物种的依据,除了能够靠客观上的“形”,还能够靠主观意识上的“态”。这项技术看起来像是“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进了一大步,精准度也大幅提升,实际上,是依靠对动物超出形体外部特征之外的更为专业深入的观察及数据采集,比如说骨架特征。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川金丝猴,属于灵长类动物,在生物学上归类于灵长目猴科下的仰鼻猴属。与川金丝猴同属的灵长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即将成为该项监测技术的首批适用者,科研人员将试点区域从陕西秦岭拓展到云南的白马雪山。

郭松涛说:“我们国家有27种灵长类,我们以前是在川金丝猴,在秦岭开展工作。我们近期在云南白马雪山将要开展类似的试点工作,将白马雪山的野生猴群,像我们在秦岭研究的野生猴群一样,进行自动化的个体识别、行为追踪”。

一套监测系统,一旦能够针对灵长类动物实现多模态数据识别,也就意味着这套技术几乎能够通用于所有的四足动物。

这套监测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四足兽”,包括已在陕西秦岭测试完成的羚牛。它也将推广运用于国内的不同保护区的多个种类的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