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沂蒙 奉献沂蒙
激发科研创新力,提升校地融合度——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强市建设质效
激发科研创新力,提升校地融合度
水稻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类采集利用?从野生到驯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5月24日,资源环境学院于禄鹏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全国13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的研究论文(ResearchArticle)解答了这一问题,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演化史。这是该团队继2017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后取得的又一次重要科研进展,也是临沂大学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发展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的一个生动事例。
市委书记任刚在6月10日举行的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上强调,一个城市要自立自强,必须在科技上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否则就会成为“依附型、跟班型”城市。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主体增势较好,科技创新向面上拓展,科创质效持续提升,由“产学研”向“政产学研金服用”延伸,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学校牢固树立校地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融入临沂、依靠临沂、服务临沂、贡献临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文件精神,将科研创新发展作为提升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和临沂市“十优”产业发力,持续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科技管理制度,激发科研创新力,推动校地企深度融合。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临沂大学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近年来,市校共建了医学院和山东省首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首个碳中和学院及碳中和产业研究院,主动担当“驻临院校科教创新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重任,与临沂市各县区、开发区及规模以上企业签订系列合作协议,组织1000余名教授博士进驻160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校企共建科研机构49个,助力25家企业入选省科小能力提升工程,一批应用性研究成果在沂蒙大地推广应用,成为服务地方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为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临大贡献”。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服务地方『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人才,是人才引育。我市在不放松抓好尖端人才、高端人才的同时,重点引育青年人才、乡村人才、高技能人才。
继2017年临沂市出台《临沂市与临沂大学城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推进临沂大学与临沂市各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临沂大学积极响应,实施产业科技人才赋能工程,为企业解决人才难题。出台《临沂大学校企共享人才管理办法》,构建“企业出资金+学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人才共引共用模式,实现了校企良性互动、发展双赢。
学校改革管理体制,激发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才的创新潜力;创新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才的创新动力。近三年,制定、修订《临沂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临沂大学校企联合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20余项,简化管理程序,规范过程管理,构建起以学术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参与调研我市木业、机械、化工产业等重点企业发展,开展人才、技术调研。其中木业产业调研共收集企业技术需求21项,人才需求57项,人才公寓、科学城入驻等其他需求46项;机械产业重点企业调研共收集人才需求15项,技术需求28项,技术经纪人培训、成果评价等其他需求10项;化工产业重点企业调研共收集人才需求14项,技术需求20项,科学城入驻、成果评价等其他需求9项。
为解决上述需求,学校以院士、国家杰青、省部级人才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新增省级团队10个以上。引导高水平科研团队与临沂市重点企业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企业委托科研项目400项以上,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个以上,获授权发明专利100项以上。
通过提供事业编制方式办理引进国内外高精尖人才及团队的形式,满足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通过设置与木业、机械、化工产业等重点企业相关的本科、高职高专专业,培养会管理、懂技术,熟悉产业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企业普通人才需求。
2024年,临沂大学新增氢能科学与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属于新能源相关专业。学校聚焦临沂市科技创新需求,精准培育人才,着力培养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更多新能源产业人才方面,为临沂市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深化校地企协同,打造服务地方『强劲推力』
临沂市紧盯“围绕产业抓科技找人才、壮大产业强科技聚人才”目标,努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为临沂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市产业专班围绕所负责的产业,主动与本领域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攻克共性关键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校地战略合作恰逢其时。临沂大学积极落实《临沂市与临沂大学城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与各县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咨询等方面全面合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撰写研究报告317份,促进校地良性互动、发展双赢。
大力推进校企协同发展。学校制定《临沂大学校企联合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临沂大学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联合企业成立临沂大学鑫海新能源材料研究院、临沂大学再生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49个,联合开展技术攻关。2021年以来,组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团队68个,近千名教授博士进企业开展合作,承担横向课题1156项,转让科技成果76项。
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鑫海新能源材料研究院院长李法强告诉记者:“2021年11月,鑫海科技投资1200万元,与学校联合共建鑫海新能源材料研究院。2022年,我们与鑫海科技、山东临工、天元重工等单位共建省金属材料智能成型现代产业学院。紧密对接服务临沂市高端不锈钢、先进特钢和工程机械装备3大千亿级产业,形成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金属材料智能成型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成果转化应用。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团队68个,其中生化分析团队与山东麦德盈华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小动物PET/CT/FMI三模态同机融合成像系统,为自主生产PET设备增加了核心竞争力,制造成本显著降低。
赋能乡村振兴,汇聚服务地方『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重点抓好种业培育、科技特派员、农业人才等工作,形成从研发到孵化、从转化到应用、从农业生产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体系,推动临沂市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市里有需求,大学有行动。2021年与临沂市联合成立山东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着力打造培养“现代农民”的一流基地、乡村创新创业的示范平台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
搭平台,送服务。获批省发改委鲁南地区天敌生物与授精昆虫扩繁基地、临沂市“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主导成立了“临沂市“鸿雁”培训联盟”“临沂市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农业创新平台团队。围绕城乡规划、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代高效农业等,成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指导、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团队突破金银花新品种选育、种植、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问题,制定了金银花ISO国际标准,2010年以来,繁育优良种苗1500万株,累计推广种植42万亩,总产值25.2亿元。
据了解,临沭县从每个乡镇遴选一个村集体增收重点项目,由农林科学学院为其“一对一”配备博士团队,“博士团”走出校园,深入乡镇、田间、基地,围绕合作社管理运营、特色产品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等,发挥专业优势,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切实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市场、信息、技术等问题,推动形成集体增收、群众增富的“临沭共富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是学校发挥大学人才集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人事处处长邱建龙表示,“一直以来,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行业,构建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积极引导科研团队入驻企事业单位,通过‘百名博士进兰山’、干部双向挂职,已有1100余人以团队或个人方式深入企业行业挂职兼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兴,乡村兴。积极开展“三农”新型人才培训。2015年与临沂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开展农业技术、乡村治理、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培训2万余人次。2022年学校获批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项目,每年国家资助经费500万元,连续5年滚动支持,每年为全省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200名。
“助力全市科技创新,临沂大学责无旁贷。我们将持续优化人才引育,全力强化人才服务支撑;持续强化政策激励,全力激发人才科研活力;持续深化城校融合,全力提升服务地方质效。下一步,我们将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聚焦服务省市科技创新需求,聚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助力实施科技翅膀工程,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质效中贡献临大力量。”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书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