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A类竞赛一等奖!


比赛现场


开沟深度任意调节,实现定距播种,定量排种……经全新改造升级,我校机电工程系学生的作品《基于慧鱼组件搭建的豇豆精密播种机》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暨慧鱼工程技术创新大赛上一经亮相,便受到评委的广泛肯定与好评,一举拿下全国A类一等奖。

除了这件作品,我校机电工程系参赛团队还斩获全国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我校获“优秀组织奖”,竞赛成绩实现新突破。《基于慧鱼组件搭建的豇豆精密播种机》是来自于王柱、田顺平、步长河、赵海阳、高荣凯团队的参赛作品。

和他们同台竞技的,是来自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260所高校的百余个参赛团队。

这既是一场创新思维的较量,也是一场实践能力的比拼。比赛前期,他们考虑到,在我国,部分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坡地多、地块小、地块分散,无法发挥中大型农机的作用和效益。

为了保证播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他们在播种器上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调整播种器,做了一个虹膜机构。

看上去微小的改变,却体现了创新的巨大力量。经改造升级,这件精密播种机,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对小型精密播种机宜种化、宜机化、精密化的需求。

这件精密播种机,不仅能够保证豇豆种子在田间合理分布,株距均匀,播种深度一致,还能够让播种更加高效精准,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每一件机械,从构思到制图再到制作,没有水到渠成,作品和心性都要在琐碎中慢慢打磨。

什么样的机械结构才能对莴笋进行打捆? 虽然莴笋打捆看上去简单,但如何使莴笋全自动收获、精准去叶、高效捆绑?这个问题可把2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罗继渊同学给难住了。

他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观看各种打捆视频,琢磨其中的机械原理,一步一步地在自己的机械设计作品中实践、摸索,调试各个零件形状尺寸、润滑方法。

“每个作品的完成需要耗费很多精力,需要对作品不断修改、完善。作品做出来后,还要对其进行编程,完成动作。”罗继渊同学说。

经过一遍遍的尝试,罗继渊所在的参赛团队作品《基于慧鱼组件搭载的莴笋收割捆绑一体机》终于装配完成。

凭借出色的创新设计、优良的工作性能,罗继渊参赛团队作品作品最终拿下全国二等奖。“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创新中突破的过程,”指导教师吴庆达认为,“从产品设计思路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在知识的吸收、内化、表达中练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了创新思维。”

为准备这次比赛,经过精心培训、选拔,我校共派出了10支队伍参赛。

指导教师团队在技术上提供专业指导,各参赛团队不断调试、打磨作品,精益求精,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设计,将创新设计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破解难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这场比赛中,每个作品都诠释着团结合作的力量。

“一个好的产品,从二维图纸的设计、三维实体的建模到零散组件的拼装,设计过程繁杂,这需要同学们建立团结协作的团队,培养合作精神。”吴庆达老师说。

在作品的打磨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在专业机械设备的设计、专业建模软件的运用等方面更加熟练,进一步提升了机械设计能力和计算能力,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近年来,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校不断优化竞赛与课程的联动与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助力学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实践成果产出。

机电工程系目前已建立1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有2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与2家企业合作,获批了2项聊城市企业重点实验室共建项目。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励总共323人次。

厚植创新沃野,不断完善学生实践创新体系,为学生创新实践开辟空间,让每一个向新而行的脚步,让每一次创新蜕变的瞬间,共同书写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