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天地宽

本报评论员


6 月 7 日下午,“‘泉’在济南———登场了!泉城文艺厅”艺术专场演出在我校燕山校区上演,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打动和折服了现场的师生,掌声不断。演出结束时,一位硕士研究生连连赞叹:太精彩了,太好听了,真是国粹啊!

就在 5 月下旬刚刚闭幕的我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明确提出——强化服务山东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优势,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校地同频共振、合作共赢,在服务济南“强省会”战略中展现担当作为……深化“校地互动、城校共荣、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服务“强省会”战略和济南都市圈建设发展新格局。

大学与城市的互动牵手就是这样的自觉、默契和熟稔;名校与 名城的双 向奔赴,抱团发展,渐入佳境,未来可期。

多年来,学校扎根齐鲁大地办学,深耕济南,接续写就了兴学育才隽永篇章。早在2014 年 9 月,学校就与历下区政府联手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园”。十年来,已先后孵化企业 315 个,总注册资本达 2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 2000 余个。学校还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强化融合创新,积极落实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首批申报 5 项、承担 4 项,第二批申报 25 项,全力助推济南高质量发展。学校牵头制定了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发布《济南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白皮书》。围绕济南市智能制造、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医养健康编制三个 AI 实验方案,获科技部专家认定。研发济南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获批山东省第一家医保支付互联网医院……

大学与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比如深圳,近 10 年来吸引了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名校在当地设立校区,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进一步凸显了城市平台效应,城市与高校之间,进入了共生共兴共荣、相互成就的新阶段,既加大了对高校的办学资源投入,又紧紧依托高校推进了城市现代化。

目前,济南拥有 52 所驻济高校,其中,既有山东大学这样的龙头高校,也有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80 万在校师生,在全省高校中的占比超过 1/4;另有71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富矿。深挖这座资源富矿,需要不断推动城市与高校共生、共兴、共荣。

2023 年 11 月 1 日,济南市专门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明确表示全力以赴服务保障驻济高校发展。这样的态度,彰显城市的诚意满满;这样的姿态,令大学信心倍增,义不容辞。

在这里,我们看到,校地合作迸发的澎湃动能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优势,校地一家人、一家亲、一起奔”成为绚丽的风景。有一位教育学家说得好,城市与大学称得上是人类文明的绚丽之花,城市与高校互动发展、融合发展成果称得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杰作”。

在当前强省会建设的关键期、机遇期和黄金期,校城合作升级已成“刚性”需求,城市和大学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推动双方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好的大学,没有围墙”。期待校城双向赋能,彼此成全,相互成就;校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各扬所长,定能谱写融合发展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