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超越这一年——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 尚莹 通讯员 郝万喜)2023年,是榆林学院深化内涵式发展、全力追赶超越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学院上下一心,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不仅在教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上实现了突破,更在科研创新、人才强校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再次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榆林学院将继续秉持追赶超越的精神,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是追赶超越机制扎下深根。科学制定《榆林学院2023年“追赶超越”专项任务》,召开追赶超越专题会,调研督导追赶超越工作,及时分析总结追赶超越任务完成情况,加紧建设追赶超越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三晒三看”“跑三”等措施,确保了各项任务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宣传竞争成长机制、认可竞争成长机制、落实竞争成长机制。以绩效改革为突破口,“竞争成长”已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追赶超越任务和高质量发展及升大目标,紧扣业绩为王导向,以“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发展”为着力点,推动竞争成长机制进一步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根强叶茂,让能干事能成事的人受到尊重、名利双收,形成了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

二是五乐育人体系初步形成。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了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的“五乐育人”体系。坚持以德育铸魂,通过设立奋斗讲堂、以赛促讲、主题活动等,持续锻炼和增强学生表达、交流和思辨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为“乐讲”主题,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塑造和红色基因传承滋养不断线。成功举办“《道德经》的人生智慧”和“读《平凡的世界》走不平凡人生之路”主题演讲比赛;开展“赓续红色血脉·激扬时代之声”红色经典诵读大赛;举办“跟着路遥,一起读《平凡的世界》”特色读书活动;组织榆林学院第十九届“富能杯”大学生辩论赛等。充分利用红色校史资源,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校史讲解大赛、学生党员讲党课、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丰富“乐讲”平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坚持以智育固本,通过名师导读、朋辈互助、学赛相长、读书分享、征文活动等,增长和提升学生认知思维、智慧启迪和创新能力,以人文经典、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为“乐读”主题,培育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为学生建构自我、承担使命、奉献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举办“品味书香·悦读经典”《平凡的世界》读书分享会,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公寓问需求,畅谈平凡话奋斗”活动。全校兴起了路遥热。坚持以体育强身,以阳光健康跑、民族传统体育为“乐跑”主题,以步道乐跑APP打卡、校园荧光夜跑、丰富早操模式,成立乐跑团等为途径,实施体教融合“乐跑”活动。同时,还开设特色体育课程,如陕北秧歌、横山老腰鼓等非遗课程。将非遗项目融入体育课程中,让非遗项目重新焕发光彩。陕北秧歌、横山老腰鼓等,在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榆林学院百年校庆活动中演出,也多次在联欢晚会上表演。坚持以美育润心,以唱好陕北民歌为“乐唱”主题,在课程建设、非遗传承、民歌大赛、音乐殿堂等活动中,唱好陕北民歌。积极开展“五乐相伴育新人,青春奋斗谱华章”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新生军训、班团活动唱响陕北民歌,引导各二级学院成立乐唱团,营造“乐唱”陕北民歌的浓厚氛围。陕北民歌学院助力市、区工人文化宫,协办了“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市、区工人文化宫2023年公益培训成果汇报展演”;在陕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0项,特别是“兰花花”合唱团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浪淘沙·九曲黄河》《想你哩》荣获一等奖,并推荐到教育部参加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评选活动。坚持以劳育塑人,以公益劳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实施“乐劳”活动。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二级学院组织大学生开展日常生活性劳动、专业技术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等实践课程。建设大学生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大学生顶岗实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以及举办大学生运动会等落实“乐劳”。实施“五乐育人”工程以来,举办各种演出、讲座、比赛以及学生互动、谈话和获奖等系列活动近千余场,参与学生达万余人次。特别是2023年6月28日,陕西省107所高校齐聚“西北革命策源地”,缅怀革命先烈,接受思想洗礼,锤炼意志品质,同上一堂最大的“红色筑梦课”、最具成效的乡村振兴课、最有温度的国情思政课,有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三是人才强校战略蹄疾步稳。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斥资6000多万元引进62名高水平博士,13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持续打造人才引育新高地。8人被选聘为“榆溪学者”,10人被评为“四有好老师”,1人被评为陕西省“最美教师”,3位教师入选“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名单,2人入选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项目,2支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名单,1人晋升二级教授,7人晋升三级教授。修订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创新评审专家遴选机制,首次邀请省外专家担任职称评审评委。在西北大学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40余名人员赴东莞理工学院专题研修,50名骨干教师赴厦门大学参加专项培训班,30余名思政课教师赴嘉兴学院进行科研能力提升培训,50名博士赴西安交通大学培训,全体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能力培训班,干部、教师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大幅提升。聘请两位大型国有企业领导担任二级学院名誉院长。成立绥德师范学院,公开招聘陕北民歌学院和新能源学院院长。高雄厚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选派10名干部赴教育部、西交大、共青团榆林市委等单位挂职锻炼,赋能高质量发展。

四是科研创新迸发活力。科研经费持续增长。纵横项科研项目立项经费2.02亿元,到账1.67亿元,纵向项目占比达48%。经费构成进一步优化。其中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科技厅“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3项等一批高层次纵向项目。我校矿区生态研究团队申报的“陕北煤矿排土场边坡固土持水与植被建造技术”为陕西唯一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适用技术目录。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获批高层次科研成果奖项11项,其中国家级学会科研成果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6项,获得市厅级奖励160余项。1人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入选省级人才托举计划、4人入选省级秦创原省级人才库、14人入选榆林市“第一批科技之光”项目、11人获评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6人获得榆林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4人获得榆林市人才托举计划支持。教师共发表高水平论文320余篇,其中A级论文10篇,超越历年总和,SCI四区以上论文110余篇,核心以上论文140篇,授权发明专利53项,创历史新高。青年教师博士团队在信号处理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科研平台建设实现量质齐升。我校与榆林市政府、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室。参与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获批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个,其中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3个、与陕师大共建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文化旅游研究院1个、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榆林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榆林学院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获批市级科研平台10个。科技推动持续用力乡村振兴。学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与生科院助农专家共同打造枣林则沟村红梅杏产销一体规划,栽植20亩红梅杏科技试验田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红梅杏农品牌包装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投资引资建设红梅杏销售文化市场提升产品销售量等一系列助农兴农工作。校领导先后10次到村里慰问、指导,驻村工作人员荣获省级优秀驻村工作队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