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东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山东实践

港口,在国家开放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港兴通天下。2024年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日照,考察日照港。这个1982年开工建设,1986年开港运营的东方大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如今,已经开通了80余条内外贸航线,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2019年,日照港、青岛港、烟台港、渤海湾港4个港口集团整合成立山东省港口集团。4年之后,货物吞吐总量突破17亿吨,稳居全球第一位。

一座港口,彰显出国家对外开放的“硬核”力量。建设港口、经略海洋,

深化改革、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山东走在了前头。

其实,港口只是山东对外开放布局中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山东正在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为广阔的胸襟,在全球坐标系下谋篇布局、求变图强。

中国开放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山东开放的旗帜也会越举越高。

那么,为何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当前对外开放遇到了哪些外部和内部的风险挑战?下一步,我们又将如何布局落子,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呢?

 一、历史的选择:“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开放史。近代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主动开放来获取发展动力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实现民族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古今中外历史验证的客观规律。

回首过去,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大唐盛世繁荣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历史的实践表明:越开放,越强盛;越封闭,越衰落。域外文明与中原文明频繁互动、交相辉映,带来光辉璀璨的经济社会繁华景象,终成繁荣强盛的泱泱大国。

开放,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与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塑造了中华文化多元包容的基本特性。作为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正是在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中,呈现出博大气象,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劫难,文明蒙尘。我们从开放繁荣转向封闭落后,又在坚船利炮的威胁和凌辱下“被迫开放”。

“被迫开放”:殖民者的掠夺与攫取

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港口租界,悉数被洋人占领。东南沿海诸多通商口岸都是被迫“约开”的。

1861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英法列强逼迫清政府对沿海口岸进行进一步的开放,烟台就这样走进了列强的眼中,被迫敞开了大门,成为了列强吸取中华大地资源的一道口子。

1898年,清政府在德国的武力下,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胶澳租借条约》, 青岛自此沦落为德国租借地长达17年。

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但是,在“睁眼看世界”的震惊与觉醒中,在殖民统治的掠夺与攫取中,屈辱和伤痛也让中国人民焕发出了巨大的凝聚力。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成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黑暗驶向光明航程中的关键“渡口”。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基本公平、保障基本安全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解决好缩小与世界发展差距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积蓄着力量。

1978年,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改革开放书写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

“主动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和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实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开放之门从特区打开,深圳学香港,沿海学特区,内陆学沿海,春风几度玉门关。

40余年的改革开放,山东没有缺席,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山呼海应的发展机遇也喷薄而出。

在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之后,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14个沿海城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山东占到了两个,青岛和烟台,同四个经济特区一起,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1988年,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部署,整个山东半岛地区都融入了对外开放的大布局。

整个80年代,主导未来山东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形式都逐步找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发展节奏。到1990年,山东已建成港口25处,各种泊位141个,港口密度为全国第1位。

海尔,海信,魏桥,一大批制造业企业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各种先进生产线从国外不断落地山东,各种硬件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观念、新思想更是层出不穷,锐意改革的山东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概念,一场跨越世纪的海洋开发潮在山东半岛掀起。

“拥抱世界”:走在对外开放最前沿

步入21世纪,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经历了漫长的谈判后,2001年12月1,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勇敢迈向世界。一路走来,尽管呛过水,遇到过漩涡,但也在汪洋大海中学会了游泳。20余年时间,中国向全球开放市场,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

山东作为中国经济大省、沿海大省,是对外开放的战略要冲。新世纪以来,山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全力塑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回望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山东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始终靠开放促发展、在发展中扩大开放。

春山可望,草木蔓发,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但是,当前,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全方位、深层次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对外开放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风险和难题。形势复杂严峻,挑战前所未有。是否开放、怎样开放,成为了考验决策者的一道“必答题”。

二、现实的挑战开放的大门会不会关上?

(一)外部风险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拐点。我们来看这一系列事件:

2011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开始着手应对东亚地缘政治挑战;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同年11月,当时极不被看好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意外”胜出。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争端,时至今日,美国及其盟国仍然在竭力把中国踢出全球供应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冲击了世界经济,也加剧了全球化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集装箱数量大幅减少,经济增长动力严重不足。

2022年以来,随着俄乌冲突、新一轮巴以冲突相继爆发,使地缘政治形势恶化、地缘经济冲突加剧,进一步加深了世界失序。

在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下,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频发,世界开放合作,从未如今天这般,既浩荡前行,又道险且阻。

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些人发出了担心的声音:中国是否会迫于外部的环境压力,停止对外开放的步伐呢?面对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的浪潮,中国的大门会不会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面对外部风险,我们不仅不会停下开放的步伐,还要有更高的驾驭风险的能力,加快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迈进。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位于对外开放前沿的山东,更要走在前、挑大梁。今年,山东“新春第一会”锚定“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提出要让开放成为新时代山东最鲜明的标识、最突出的特质、最显著的优势、最强劲的旋律。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中国企业主动抢滩海外,拥抱国际竞争。而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山东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在英国,超市的货架上整齐地排列着青岛啤酒,给品尝者带来中国海滨的味道;在欧洲,海尔针对当地天气推出的大容量除菌干衣机,迅速获得用户认可;在巴黎,“好品山东”亮相国际博览会,众多“山东元素”引发外国友人惊叹;在印度尼西亚,来自山东的高铁正在雅加达和万隆之间来回飞弛,让当地居民忍不住赞叹。

大到高铁列车、能源装备,小到家用电器、农业产品,山东制造、山东建造、山东创造,不仅服务国内市场,更受到了全球市场欢迎。

大踏步走向世界,就是应对百年变局和全球化退潮的山东答卷。

(二)内部挑战

除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山东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困难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

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产业体系完备、基础厚实,海尔、海信、潍柴、五征等老牌制造业品牌早已蜚声海内外。但是,在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浪潮中,制造业能否回应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的挑战呢?

如何攻克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呢?

如何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呢?

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牵动全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的龙头大项目呢?

如何改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结构失衡,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我们不能回避问题与困难,而是要沉着冷静地应对,把它们当做推动山东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着力点、突破点。前路虽难,经济大省,要拿出不畏困难的勇气、迎难而上的豪气、化难为易的锐气,应对一切“压力测试”。

    而上述这些问题,归纳起来,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

处在“一带一路”十字交会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节点上的山东,面对外部风险和内部挑战,如何主动融入全国开放大局,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呢?

我们来看第三部分,未来的布局——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未来的布局: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定位和要求。总书记念兹在兹,多次强调其重要性。在风高浪急的国际形势中,山东要扬帆行稳,必须多措并举发展开放型经济,让高水平开放呈现新局面。

那么,如何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发力:

产业提质、做优市场、建强平台、经略海洋。

第一,产业提质,好品山东

     “好品山东”的品牌,承载的是山东的产品、工程和服务品牌的整体形象。想要“好品山东”,必先练好“内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山东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工业门类最齐全,这是我们的优势;而想要更好服务于高水平对外开放,就必须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力抢抓高端化赛道。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在此次随访欧洲的中国企业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技术等相关领域构成了焦点,成为我国外交舞台上的一张亮丽名片。

山东“新三样”也在“扬帆出海”。2023年,山东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外贸出口额达93.9亿元,同比增长了47.3%。“新三样”已成为山东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外贸增长新动能。

除了锂电池、光伏产品这些中间品,还有 四破纪录,本体热效率超53%的潍柴发动机;能“钻”到地球最深点的“蓝鲸1号”;时速600公里“贴地飞行”的高速磁浮列车……越来越多的山东好品凭借着过硬的质量、服务与竞争力正在全球市场上乘风破浪。

第二,做优市场,投资山东

今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上,有三家投资山东的企业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一个是比亚迪。自2021年落户济南后,比亚迪不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补链、延链、强链,助力山东加速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势力”。

一个是阿斯利康。作为山东引入外资的典型代表,阿斯利康持续加码投资青岛。其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项目,整体投资达7亿美元,实现在山东本地完成制备、灌装、组装和最终包装的全生产流程。借助医养健康大省的比较优势,山东与阿斯利康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

一个是海辰储能。不久前,作为新能源储能头部企业,海辰储能落地菏泽,成为菏泽新能源特色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海辰储能的落户,代表着高质量招引的新方向、新领域,也表明山东在储能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开发等新质生产力培育上正在加速。

三个项目,方向不同,领域不同,但都是高质量招商引资的典型、高水平开放的结果,都是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强化高质量招商引资,要塑造高标准的营商环境。

这些跨国公司和业界龙头为什么能坚定地看好山东、落户山东、投资山东呢?

除了完备的产业链、丰富的产业配套之外,三家企业的发言人都谈到了共同的一点,那就是“山东营商环境非常好”,“在与地方接洽中,被他们的真情实意、专业精神和高效的行动力所打动。”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近年来,山东聚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先后出台一系列极富含金量的政策举措,为开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可以说,是山东的主动作为,赢得了更多的青睐和信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山东还将持续不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的优质企业看好山东、“投资山东”。

第三,建强平台,开放山东

来看两个场景:

土耳其的彩瓷、捷克的水晶、伊朗的陶瓷、阿富汗的地毯整齐地陈列在展示架上,这是2023年6月,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内的场景,330多家上合组织国家优质客商在此集结。

作为国际间经贸合作的盛事,每年夏天,上合示范区都会成为一个贸易枢纽,来自世界多国的参展商在这里交易。一次次握手、一笔笔签约,不仅为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经贸和产业合作写下生动注脚,更让上合示范区为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注入了“中国力量”。

第二个场景: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道路旁,一台台崭新的充电桩正在加紧安装,而它们的生产者来自于青岛的一家企业——特来电。他们是如何达成合作的?这离不开上合示范区的“牵线搭桥”。2023年9月,在上合示范区代表团出访中亚三国的过程中,作为随团“出海”的重点企业之一,特来电此行成功与塔什干市政府成立合资公司。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上合示范区建成后,充分发挥着“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优势,建成上合国际枢纽港。新开行国际班列线路31条,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构建起东接日韩、北接蒙俄、南连东盟、西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区联动创新,建设好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精心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作为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在一个个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带动下,山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敞开怀抱、拥抱世界。

第四,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山东向海而生,作为海洋大省,拥有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在构建海洋强省的宏大蓝图中,港口不仅是窗口,更是坚实支柱。

一艘艘巨轮进港靠泊,一座座桥吊擎臂而立,一个个集装箱升降腾挪,茫茫天地间,日照港内一片繁忙:

高耸的自动化桥吊精准地从船上抓箱、装车;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在港区往来穿梭,按设定线路迅速将集装箱运往堆场;色彩鲜艳的集装箱整齐码放,却见不到几名工作人员。这是日照港现在作业的场景。可是谁能想到,就在短短3年前,这些工作还都需要一个个人去操作。在过去,塔吊需要单人单机长期低头作业,港口车辆需要许多货车司机单个操作,不仅效率低,而且十分耗费人力资源;通过智慧化改造,日照港单机效率提升50%,综合成本降低70%,每年削减碳排放9000多吨。

港通四海、陆联八方。在多个国际场合,总书记用“重要支点”和“重要枢纽”来形容港口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性,而山东港口近年来的吞吐能力快速提升,这与智慧化改造升级关系密切。

从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到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空轨;从烟台港“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干散货专业化码头控制技术,到渤海湾港自动化门机……一个个智能化港口的建设,不仅向世界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山东窗口”,更为改造传统港口、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山东经验”。

未来,在扎实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的指引下,山东一定能够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群的奋进画卷上,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语:

齐鲁青未了,山东奋进时。经济大省山东,以改革作楫,以开放为帆,锐意创新、蹄疾步稳,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齐鲁特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之路。未来,山东必将依托新势能,面向全世界,一路乘风破浪,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更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