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总书记对山东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与其近年来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关于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需要系统学习、统筹把握、贯通落实,强化责任担当,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一、准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传统文化中的学术思想、礼仪制度、文学艺术、日常习俗、园林建筑,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之光,达到了历史上曾经的顶峰高度,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辉煌成就。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中国古代文明曾经给予人类文明发展以巨大贡献,歌德认为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上比西方人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毕加索甚至认为西方根本没有艺术,真正的艺术在东方,最好的艺术在中国。这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无不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推崇。尤其是中国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道德追求,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德不在险”施政理念,“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胸襟,“礼义廉耻”的伦理观念,一直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和个人道德完善、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不但成为国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人生观,构成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对此,我们要客观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阐述,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冲突中,正本清源,不畏浮云遮望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目标,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古代,忠孝仁义礼智信就是当时的价值追求,近现代以来,平等自由独立自主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这些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就是当时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今天,我们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内容,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不来自于并深刻凝聚了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精神,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和历代仁人志士的夙愿,吸取了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发展、文化创造最优秀的价值理念。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化自觉,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反对激进的反传统文化。同时,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认同,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共同习惯,发挥文化对经济、政治的能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凡是自我封闭、失去创新驱动力的文化迟早都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中华文化之所以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她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具有自我革命创新的元素,既在传承中创新,又在创新中发展。《尚书》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先秦孔孟思想到两汉经学,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杂剧南戏到昆曲传奇,从《灵枢》《素问》到寒凉温补各流派的互促互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始终在不断发展演变递进,既一以贯之又不断体现新特点、新面貌。今天,我们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也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源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勇于自我革命、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浚者流方长,根深者叶必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