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园丁”张羽灵:以爱育爱,拔节生长

□ 学生记者 何红 何博名


春夏之交,师大校园里蔷薇盛放、梧桐葳蕤。五四青年节这天,《人民日报》刊登了《20222023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我校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2020级公费师范生张羽灵从全国6万名本专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中脱颖而出,作为100名学生代表之一登上《人民日报》。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认可,也是对我未来潜力的期待。今年我即将毕业回到家乡,正式踏上幼儿教师岗位。我会始终不忘初心,坚持选择成为教师的那份热忱,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爱、启发和乐趣的成长环境。”张羽灵说。

春芽破土,奋发逐梦

“为什么想当幼儿教师?”为张羽灵种下这颗种子的“园丁”,是她的母亲。“我的母亲曾经是一名美术老师,她带着我用共同完成的手工和绘画作品装点着家里的每一处。从小到大,母亲都不会对我的学习进行过多干预,她不怕我学不好,最怕我讨厌学习。她总是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我,鼓励我,给我力量。”从母亲身上,小小的张羽灵第一次萌生了一个叫做“理想”的念头,“我想成为像妈妈那样的人。”

这颗种子指引张羽灵在18岁的盛夏与陕西师范大学结缘。在开学报到两周后,她接到了学前教育卓越教师实验班的选拔通知。卓越教师实验班,顾名思义是要培养学前教育的卓越教师,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更高更严。“刚刚经历完高考,本以为可以大大松口气,没想到又迎来了一次大考。”时间紧迫,张羽灵排除顾虑,选择遵从内心对教育的热爱,迎难而上。

卓越班综合面试那天,她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下“我是一名幼儿教师”。阳光透过窗户洒入教室,斑驳的光影在黑板上的字里行间闪烁,张羽灵心中紧张的情绪顿时被消解,梦想的种子破壳发芽。

成功入选卓越班后,张羽灵沉下心来,不错过任何学习资源和机会,课上认真专注,课下勤勉思考;广汲文献书籍,积极探索交流。“不要用力过猛,要用功有恒。学习少不了踏实和认真,但这并不等同于苦学。以兴趣为导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效率,这才是学习的应有之义。”时光匆匆而过,张羽灵一直践行着这样的学习理念,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连续三年取得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绩点4.0以上,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优秀奖学金,荣获第十四届“红烛杯”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文科组一等奖,被授予“红烛师范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称号。

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她还以“广撒网”“挤海绵”的方式不断扎实专业技能,美育育人工作坊、绘本工作室、合唱团,处处活跃着她专注的身影。她说,“选择所热爱的,热爱所选择的。”

以爱育爱,助人自助

“张老师,张老师再见……”在湖南大学幼儿园门口,落日的余晖映在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伴随着小朋友们稚嫩的道别声,张羽灵眼圈发红,露出不舍而幸福的笑颜。教育实习期间,她在“观摩优质课、备课讲课、反馈总结、再讲磨课”的扎实循环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和孩子们培养出浓厚的感情。“这段教育实习经历真正让我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更加坚定了我学成归乡、教育报国的理想。”她说。

上个寒假,张羽灵参加了我校百名学生党员结对百名边境国门学校学生专项实践活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线上云支教。从湖南邵阳到西藏林芝,张羽灵和一位性格腼腆的藏族小学生相聚云端。一开始,藏族女孩一句句略带口音的“老师好”“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让张羽灵感受到她的礼貌和距离感。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会拉进彼此的距离?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这个难题一直萦绕在张羽灵心头。她调动起一切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恍然大悟,“不论面对哪个学段的学生,都一定要和学生共情啊。”

“下节课我们可以互相介绍一下彼此的家乡习俗吗?”这个话题果真打开了藏族小女孩的话匣子,“老师,这是酥油茶,这是甜茶,虽然看起来一样,但尝起来味道却不同……”张羽灵看到小女孩充满自豪和喜悦的笑脸,嘴边也不禁泛起微笑。

这次云支教,只是张羽灵爱心之旅中的一个站点。大学期间,她参与“小火乐·五点钟陪伴”社区儿童服务,带领社区小朋友们下棋,学习源远流长的棋文化;投身“候鸟计划”偏远地区线上儿童教育实践,一遍遍打磨教学微课,探索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手工课程;合作组建“星星之火”红色图画书教育项目,依托少儿图书馆的实践平台,挖掘传递图画书中蕴含的红色文化……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暑夏到隆冬,从参与“一对一”辅导到组织200多人的大型活动,张羽灵将书本所学投入实践,志愿时长累计超过500小时。

厚积薄发,锐意进取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张羽灵一步步从公益志愿者成长为科研探索者。“我参加过很多科研相关的比赛,但大多止步于校赛,无法更进一步,这让我经常自我怀疑,我真的适合科研吗?”虽然有过沮丧,但她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越挫越勇,认真分析不足,不断积累经验。

在一次次尝试过程中,张羽灵发现“挑战杯”竞赛中社会调研报告这一赛道与自己参加过的实践活动不谋而合,从前积累的儿童志愿实践经验瞬间有了“用武之地”,“在学校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志愿团队组建出一支科研项目组,来探讨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认为解决问题就是创新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项目组奔赴528个回迁社区展开调研,完成4篇调查报告,编制4本服务教材和1本实训手册,服务方案在西安市5个典型回迁社区落地试点,与1120所高校志愿服务队达成合作。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家级竞赛,张羽灵参与的作品《“一米高度”共治理:回迁社区如何打造儿童发展服务新范式?——基于6528个回迁社区的追踪调查》最终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化教育理论知识,创新教育实践方法,以爱为根基,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让西部红烛之光继续传递下去,更渴望有机会回到母校继续攻读教育硕士,将教学实践与最新的教学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灌溉祖国的‘花朵’”。畅望着自己即将收获的一大片“花园”,张羽灵露出踏实而满足的微笑,做足了辛勤耕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