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接力奉献边疆教育——陕师大毕业生服务云南临沧教育侧记
记者 石萍 贾举 刘书芳
一场春雨后,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校园花团锦簇,生机勃勃。历史教研室内,青年教师杨顺红正在紧张备战全校教学比赛。导师王晓明一边认真听他讲课,一边写下改进意见。“王老师既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也是我的大学‘学长’。每次比赛前,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帮我磨课。”杨顺红说。
临沧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290余公里的国境线蜿蜒绵亘。作为一所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高中,临沧市第一中学近年来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当地基础教育“领头羊”。2011年以来,王晓明、杨顺红等19名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陆续来到这里,为服务引领边疆基础教育传递薪火、贡献力量。
“回到大山,是一次全新的出发”
“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好老师!”2007年,王晓明如愿考上陕师大,成为首届国家公费师范生。他跟着收音机苦练普通话,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夯实站稳讲台的基本功……4年努力,他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大学毕业后,王晓明毅然回到家乡临沧从教,“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全新的出发。我带着先进的理念、扎实的学识和深厚的情怀回来了。”
“把历史课教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些年,我一直在致力于拓展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思路。”王晓明说。云南省优秀教师、学校历史学科“首席班主任”,所带班级连续3年荣获临沧市先进班集体……成绩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创新探索。
“在王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当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提起王晓明,入职不到一年的物理教师杨庆玲竖起了大拇指。
从小在山里长大,杨庆玲不怕吃苦。大四实习分配时,别的同学都想去大城市,她却主动选择去大山深处的陕师大定点帮扶的云南景谷一中实习。毕业后,杨庆玲心里念着的还是大山里和她一样的孩子们,“选择临沧一中,是因为那里的学生很像曾经的我。他们更渴望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希望自己能为他们的梦想点亮一束光。”
薪火相传,接力奉献边疆教育
“边疆地区需要教育坚守,更需要接力奉献。”目前在临沧一中任教的19名陕师大毕业生中,除了杨顺红,教语文的字智荟、彭凤琦都曾是王晓明的学生。
“怎么把班级管理好,我心里总是没底,王老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与杨庆玲同年从陕师大毕业的字智荟,刚入职就当了班主任。
“首先要把课上好,让学生真正佩服你。”王晓明嘱咐字智荟:“还要根据班情、学情因地制宜,多和学生谈心,多与家长沟通……”初出茅庐,难免生疏。上网查资料、在教研室写教案、进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字智荟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彭凤琦比字智荟早一年大学毕业,现在是高二23班的班主任。工作短短2年,她已经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被学校评为“希望之星”。“陕师大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深深地影响了我,老师们教会的知识、方法和智慧更是让我终身受益。我有责任把母校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传承下去。”彭凤琦说。
“临沧一中的孩子们对陕师大情有独钟,近年来我校有48名学生考入陕师大,80%以上都选择了国家公费师范生或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同时,这些年有19名优秀的陕师大毕业生陆续来学校从教,为引领当地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是最好的‘双向奔赴’。”临沧一中副校长舒鑫勇说。
追求卓越,谱写临沧教育新篇章
“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临沧一中高二21班的教室,政治课教师、陕师大2019届毕业生马林森正带领学生诵读“习近平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
课堂上,马林森鼓励同学们穿上民族服饰,用方言介绍当地民族的历史和风俗文化。他的“沧源佤族的发展”这堂课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说课比赛一等奖。
“在陕师大学习的4年,我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树立了更高的理想目标。”李新翠是学校最年轻的“首席教师”,2014年从陕师大毕业后,她用十年时间站稳讲台,努力走在学校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最前沿。连续5年教授高三语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教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就有300多人。
范艳宇是学校最文艺的化学老师。曾在黑板上临摹《兰亭集序》,引来“哇”声一片,手写的毕业寄语更是让学生们爱不释手。范艳宇在陕师大就读时练得一手好字,曾获学校三笔字大赛一等奖。
“当老师就得把字写好,把书教好。”范艳宇在临沧一中率先涉足高中化学竞赛,在他悉心培养下,4名学生进入云南省队并摘得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铜牌。范艳宇多次被中国化学会评为化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在临沧一中,陕师大毕业生书写的教育故事还在延续。“未来,陕师大将持续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陕师大党委书记李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