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笃志二十载 一片冰心在玉壶


时保宏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实验室管理处处长。陕西省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油气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球化学、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勘探等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1等奖1项,2等奖3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主讲《天然气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勘探》《油气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课程。任2014-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组成员;陕西省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是敬畏课堂的好老师,用扎实的教学和严格的要求,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身边的师生。他是勇于开拓的改革者,在不断地探索中,走向“任务驱动式教学”。他也是不务空名的实干家,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出发点,用师爱温暖学生,用真心服务师生。他就是陕西省教学名师,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时保宏。

尊重课堂的“神圣感”2002年,刚刚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毕业的时保宏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去石油企业工作的机会,来到西安石油大学,正式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西石大的三尺讲台上,他这一站,就是二十年。

回想起第一次上课的紧张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时保宏笑着说。时值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始招生,老师少、学生多、授课任务重,还没有教学经验的时保宏就被“推”上了讲台。为了保证课堂效果,每晚熬夜备课到12点,梳理大纲、设计板书、熟悉重点,“晚上也睡不踏实,凌晨4点起来我得再备一遍。”谈及初次讲授《油矿地质学》时,时保宏坦言:“学生阶段我并没有学过这门课,但既然接下任务,硬着头皮也得上好。”于是,他各处寻找相关的教学资源,找到其他院校老师的授课视频后,反复观看、反复学习、反复打磨,并重新梳理出讲义、课件等教学资料,“只有我对知识熟,悟的透,才能用最准确的语言将知识的本质展现给学生。”历经磨练,必将成长,时保宏从最开始的“赶鸭子上架”慢慢变得游刃有余,从最初期的不熟悉内容渐渐变得融会贯通。

随着授课经验不断积累,时保宏的课堂越来越简明、清晰、流畅,多年来学生评教成绩均在90分以上。走进他的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扎实。课堂上,时保宏以他积攒了丰富实践经验的视角,从复杂内容中提炼出核心问题,连缀起细碎的要点,令人顿感豁然开朗。他的课件简单朴素,没有花哨的动画,逻辑清晰、简洁明了。在传授知识之外,时保宏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上课一定要保持整洁的形象,绝不邋遢;课前一定要提早来到教室准备,绝不迟到;非特殊情况绝不调课。“给学生上课是荣耀的事,教师的授课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必须尊重课堂的神圣感。”

时保宏用心打磨的课堂和教学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获得了学校授予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个荣誉称号。

走向“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节课上的好坏与否应当怎样评判呢?时保宏有不一样的答案:“没有一节好课,只有一门好课。”“我们可以像‘演员’一样,按照打磨好的‘剧本’去‘演绎’一节课,让行云流水般的授课过程给学生留下一段深刻的印象。但我们不能只专注于某一节课,而忽视了课程目标。”时保宏认为,一门课程的最终目标可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目标去设计,教学结果是让所有学生达成这一目标。“这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结果,地质专业强调实际应用,比如学生需要学会用各类软件处理数据、编绘图件、分析数据和图像,在这些过程中又要用到哪些具体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来拆解、融合到不同的课程章节内。”因此,好坏不在一节课,而是一门课的整体效果。

为了达成“一门好课”,时保宏带领课程组细化了所负责课程的课程目标,将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常见的地质问题设置为课程的综合任务。同时,在结合不同章节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拆解综合任务来设计成每个章节的小任务。在整个课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完成“小任务”,积累到学期末才有能力完成“综合任务”。在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中,时保宏逐渐形成了一套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同学们在“学知识”和“用知识”之间不断转化,最终习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的授课方式也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能力培养不断转变。

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时保宏带领团队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研究生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编《油气田地质学》《石油石化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简明教程》2部教材,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油矿地质学(第五版)》等5部教材。

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出发点重视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极长且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的过程。时保宏始终认为,高校教师不能只专注于教书,还需研究、了解学生的需求,营造和形成关心学生、热爱教学的氛围;要把“教”与“育”结合起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的摆渡者、引导者。“会教课、教好课的老师必有师爱,有师爱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时保宏深谙这个道理,“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用真挚的爱温暖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的人。”学术之外,时保宏也鼓励想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可以参加更多的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想要进入企业的同学尽早去实习……每个人在广阔天地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时保宏所承担的角色不止于创新教法的改革者,在教学之外他还肩负起行政管理的责任,不论岗位如何变化,“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出发点”是他不变的工作思路。进行专业和学科建设,申报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优化实验室管理,推进专业认证……“过往许多工作的细节都记不清了,但不论做什么,在各项工作中我一直坚持要多为学生考虑,多跟同事沟通,少说‘不’多说‘请’,当工作都围绕着‘促进学生成才’这个思路去开展,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穿透空洞的形式,在长久的坚持中达成目标,在时保宏看来,这是教育工作应当体现的定力。

二十年前,时保宏的导师在谈话中告诉他:好好当一个老师,用心对待学生、教育学生,若干年后你会感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功与自豪。当时,年轻的时保宏并没有同感,只是按着导师的告诫,脚踏实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二十年后,每当他到外地出差见到自己的学生,亦或是在节日里接到学生的一声电话问候,便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教师的责任与荣耀。一门课、一个学期,甚至整个大学大生活也只是人生中短暂的经历,但教育播撒下的种子,蕴含无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