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 笃行不怠

——记建筑工程与空间信息学院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11月11日至14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全国赛举行,我校建筑工程与空间信息学院刘建平教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团队从众多优秀参赛教师(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成为我校在本届教学创新大赛获得的第三个国奖,也实现了学院在该项赛事的历史性突破;

混凝土结构课程包含《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两门专业课,2020年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

近年来,团队获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8项,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企业委托课题30余项并多次获奖;

……

成绩的取得绝非一日之功,既源于团队自成立以来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探索实践,也离不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辛勤付出与精诚协作。

老中青传帮带   打造优秀团队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团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立足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沿,秉承“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经过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已发展成为一支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合理、团结协作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特色鲜明的优秀团队。

团队负责人刘建平教授,2002年调入我校工作。从教20多年来,始终潜心教育教学,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担任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首位发表教研论文18篇,其中SCI论文5篇。首位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山东理工大学“最美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连续8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作为一名老教师,她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精心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对课程组青年教师加强培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团队成员王春光和张璐两位博士,同于2014年入职我校,如今已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王春光现任学院副院长,学术教授,淄博市“一人双岗计划”兼职科技副总,在担任行政职务、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线上课程建设。出版专著2部,获软件著作权4项,首位发表相关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16篇,参编行业规范2部;荣获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张璐现为副教授,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教研论文6篇,SCI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先进成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张增增博士,2021年入职我校,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团队的新生力量。主讲《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流体力学》课程。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1篇。多次指导学生获省级、国家级竞赛奖励。谈及入职以来的改变,张增增深有感触地说:“传帮带为我搭建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让我在资深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迅速成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谛,也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教学科研并重   实现双向驱动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项目训练、学术研讨等教学方式,杜绝“照本宣科”“教条式”“填鸭式”等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了适应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团队四次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团队积极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优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团队获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8项。其中,“基于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为山东省高校重点教研项目;“数智赋能-以学生为中心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24年《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获批我校首批“人工智能赋能本科示范课程”。团队共发表课程改革相关教研论文30余篇。

团队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互融互促 育德育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赋能一流课程创新实践”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立足学情,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构建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混合式‘金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获2021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三维融合、四课联动、五措并举’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23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2020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案例一等奖;2022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学研究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创新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团队成员在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淄博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企业委托课题3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山东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土木建筑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两者“双提升”,最终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此,王春光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科研产出,以高水平团队建设为契机,对标对表,以点带面,创新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创新    提升育人成效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团队有效利用现有科研条件和实验平台,为本科生创新教育提供个性化支持,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和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山东省先进成图大赛和全国高校BIM设计作品大赛等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

通过团队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彰显了“团队教学+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优势。获批校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指导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获一等奖16项、二等奖34项,指导全国高校BIM设计作品大赛获一等奖4项,指导山东省先进成图大赛 (A类)获一等奖22项,累计获奖100余人次。同时,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近3年有9名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已保研至北京科技大学的土木2104班吴凡感慨地说:“在团队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适应了将专业知识和灵活的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在各种比赛的经历中,我不但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宝贵的经验,还得到了老师的悉心帮助和关怀,这些都不是一纸证书所能涵盖的。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牢记嘱托,再接再厉,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

团队历来重视合作交流,密切关注国内外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与美国理海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2018年至今,团队成员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理海大学、山东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深入交流。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不仅拓宽了团队的学术视野,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团队坚持与企业密切合作,实现教学资源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此次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既展现了团队在教学创新和产教融合方面的实力,也是对我校教学创新和产教融合工作的一次重要展示,将进一步推动我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待可期。“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开拓创新,勇毅前行,为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卓越土木人才而拼搏奋进。”刘建平信心满满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