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讲师的“逆袭”
——记“玛丽·居里学者”称号获得者张淑静
阳春三月,与春风一起吹到张淑静耳畔的,还有她荣获“玛丽·居里学者”称号的好消息。她从8000多份申报书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获得欧盟“地平线-2020”研究与创新框架“玛丽·居里学者计划”基金资助,资助额度为23.7万欧元。“感觉自己算不上优秀,就是珍惜和享受沉浸在科研中的时光。”生命与医药学院90后讲师张淑静笑着说,略显羞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张淑静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的紧张与忐忑,第一次获得教学质量奖的兴奋与激动,还有每一个期待的眼神、每一句鼓励的话语。
2019年,张淑静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业,怀揣着伴她长大的教师梦,入职我校生命与医药学院。刚刚由学生转变为教师角色的她,深知自己与真正的教师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入职的第一学期,作为助教跟随自己的教学导师庞秋香教授进行了一学期的课程观摩学习。在此期间,她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备课要点、教案撰写等专业技能,同时被他们身上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和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深深感染着,立志也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经过一个学期的酝酿和准备,张淑静终于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每次课前她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教学内容,提前为自己写好讲稿。但几堂课下来,她发现效果并不好。“那时的状态真的就是‘背课’,把内容背下来去上课,没有什么教学技巧,也没有与学生的眼神互动,现在回忆当初的上课状态真的是很稚嫩。”张淑静说。
她主动向学院秦洁教授等教学名师请教经验,并陆续参加了“活力课堂训练营”“ISW教学工作坊”等多种教学培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打磨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她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游刃有余,她的课堂被很多学生评为大学最难忘的课堂。2023年,她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荣获二等奖,年底还收获了成为教师以来的第一个教学质量奖。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建设的《细胞生物学》课程也已获批第三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拿到教学质量奖的那天,张淑静有些激动。因为这代表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她也深刻地明白,教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职业,而未来的路还很长。
“努力和收获总有时差”
然而,科研之路好像并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连续三年“颗粒无收”的张淑静感觉很失落。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青椒”立足课堂的根本,而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还需要科研技能的加持。自入职以来,张淑静便与团队的方向相结合,延续着自己博士期间的课题研究。然而几年下来,她仍是颗粒无收。眼看着和自己一起入职的同事们陆续拿到国家级或省级项目,发表多篇SCI论文,差距正在慢慢拉开,张淑静有些焦虑。而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的日子,成为她最失落的一天。
当她连续三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未中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再坚持一下总会有收获的。她知道,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心无旁骛、坚持到底。于是,不管经历多少挫折和失败,她始终坚持着海洋贝类的抗病育种工作。针对夏季浅海养殖环境弧菌病害多发现状,她通过杂交培育获得了抗弧菌能力强、养殖存活率高的文蛤新品种“科浙2号”。她还研究发现文蛤能分泌内源性红霉素,提示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可能更广泛地存在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研究结果发表在知名杂志PNAS上。
厚积方能薄发。终于在2023年,她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先后获批立项,这给在黑暗中沉寂了好几年的张淑静带来了曙光。在同事的引荐下,她又得到了和英国伯明翰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 Guo合作的机会,共同探讨撰写了2023年欧盟“地平线-2020”研究与创新框架“玛丽·居里学者计划”申报书。幸运的是,该项目从8000多份申报书中脱颖而出获得资助,她也获得了“玛丽·居里学者”称号。“当收到邮件看到congratulations的那一刻,我觉得难以置信,直到我从项目合作导师那里得到了确信的消息,才兴奋起来。”张淑静说。接下来,她将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体外芯片技术评估微塑料对胎盘和胎儿早期发育的潜在风险。
新的课题、新的征程,将会有新的难题在等着她,但总会有惊喜藏在汗水之后。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和收获总有时差,做好当下才是最好的解法。
“育人是一辈子的事”
对于张淑静来说,入职以来感到最自豪的,不是获得“玛丽·居里学者”称号,而是她带领的第二届“冯思广班”。
为缅怀、悼念我校校友冯思广烈士,开启学承冯思广精神新征程,学校于2018年成立“冯思广班”,张淑静刚入职不久就非常荣幸地担任了第二届“冯思广班”——生教1901班的班主任。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同时也责任重大,既要延续第一届“冯思广班”的荣耀,创造出更耀眼的成绩,又肩负着传承冯思广精神的重任。
张淑静主动走进学生,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分享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悉心指导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参与到学生未来的规划中。很快,她就对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都“了如指掌”,成为学生心中的知心大姐姐。毕业季,张淑静还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奔忙于学生考研复试、调剂以及就业指导中。在张淑静与辅导员老师、班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冯思广班”考研上线率达74.36%,最终录取率为61.53%,就业率超过95%,英语四级通过率、体育测试达标率均为100%,还斩获了“十佳班集体”“易班优秀建设班级”“特色团支部”等多项校级荣誉,成为全院乃至全校班级建设的典范,为广大青年学子竖起了一面闪亮的旗帜。
虽然第二届“冯思广班”的学生早已毕业,但是张淑静对他们的关爱却一直持续着。每每提及那些可爱的学生,她总是如数家珍,难掩自豪与荣耀,又暗藏着关心与牵挂。对于她来说,毕业不是教育的终点,育人是一辈子的事。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位“青椒”都会经历努力与翻越、不馁与逆袭,而结果必然不会辜负这样的奔波与热爱。每朵花的开花期都不一样,所以不要着急,总会开花。正如张淑静所说:“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勇毅前行,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