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70年:一枝一叶总关情
本报记者 陆兴华
是谁的青春洒满茶树枝头,是谁亲手种下一树春秋。
茶香悠悠,不曾保留,谁的手牵着我的手。……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曲70周年纪念歌曲,激荡起师生和校友的无限感慨。
11月25日,浙江大学茶学建系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举行,茶学系全体师生及上千名系友、茶友齐聚启真湖畔,共襄盛典。
脚步的铿锵和从容,源于悠长和强劲的茶学脉络。70年来,浙大茶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而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从艰苦初创、劳动建系,到198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唯一的茶学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由蔬菜、果树、茶学组成的一级学科——园艺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第四次学科评估A+学科,2022年茶学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浙大茶学正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从容前行。
一批学人建一流专业
1952年至1953年,杭州市筹建西山公园(今花港观鱼公园),在大片待开发的低丘陵地带,有数以千计的荒芜茶树。蒋芸生征得有关单位同意后,请人将这批茶树移栽到华家池实验茶园。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恢复和发展中国的茶叶事业,1952年春,我国著名园艺学家、时任浙江农学院园艺系教授蒋芸生负责筹建两年制茶叶专修科。
1954年,国家高教部正式将华中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整到浙江农学院,进一步充实了师资队伍,并于1956年9月,升为四年制本科专业。
几经分合,栉风沐雨,经蒋芸生、庄晚芳、刘祖生等几代人的努力,浙大茶学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茶学专业之一。“茶学作为浙江大学的特色优势专业,历史底蕴深厚,是我国最早的茶学本科专业,培养了我国首批茶学学士、首批茶学硕士、首位茶学博士和首批茶学留学生。”茶学学科带头人、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说,近年来,以“通、专、跨,国际化”体系培养新农科茶学高水平人才,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凸显了复合型人才优势。
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国家和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茶学系大力开展“名书-名课-名师”建设工程,出版茶科技专著89本,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和专业参考书59本,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王岳飞教授因教学工作突出2015年获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从求是园走向世界。
70年来,茶学系为我国乃至世界茶业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学术权威、行业领袖、专业骨干和业界精英。
一种精神塑自强品格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这是茶学人耳熟能详的的“潘板精神”,也是茶学系历史上的奋进一笔。
走进茶学系的文化长廊,显眼处就能看到记载了学科传承和发展的“潘板精神”。老照片记录了同学们在潘板基地给屋顶盖瓦、同学们和工人一道夯实地基、老师与同学们一道挖地、一起迁移茶树的情景。
1966年开始,茶学系在余杭径山潘板桥开展了十余年的“劳动建系”,坚持教学和科研,直至1979年才重新迁回华家池。
1966年3月7日,茶叶系65级全班同学和部分教职工从杭州市七佛寺迁往余杭潘板桥。这是茶叶系迁至潘板桥的第一批师生。当时,师生们借住在杭州茶叶试验场三分场的两座草棚里,边劳动,边教学,边建校,条件十分艰苦。
尽管条件艰苦,但科研并没有中断。1967年,师生们将七佛寺教学标本园的所有茶树品种和全部育种资源迁移至余杭潘板桥,历时半月,成活率达100%。
十年动乱期间,茶叶系师生员工排除干扰,教学和科研不停步。在潘板桥办学期间,先后招收5届工农兵学员180余人,举办全国茶叶检验审评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10余期学员500多人,编印《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病虫害防治》和《治茶学》铅印本教材和有关知识班教材十余种。
1979年12月,茶学系从潘板桥迁回杭州华家池,潘板基地正式成为茶学实践教学基地。数十年来,基地为茶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习素材,为建立示范性教学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系列创巨大效益
茶业事业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浙大方案”是什么?那就是茶产业、茶科技的创新。
茶树新品种是创新的重点,茶学团队在茶树育种学领域培育出系列茶树新品种。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刘祖生教授和梁月荣教授带领的育种团队,通过广泛收集茶树遗传资源、挖掘有用基因、创新育种材料、多手段育种鉴定等新方法,培育出了系列茶树新品种,包括早生优质多抗品种‘浙农901’、‘浙农301’、‘浙农113’等,超细绿茶粉适用品种‘浙农302’,红绿茶兼制品种‘浙农701’、‘浙农702’、‘浙农117’等,机采适应型品种‘浙农902’,红茶适制茶树品种‘浙农25’,叶果两用品种‘浙农21’。这些品种在全国推广超40万亩,每年创造社会效益25亿元以上。
近两年来,团队又培育出紫色系茶树新品种,2020年,13个茶树新品种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8个专特茶树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茶叶生物化学领域也是浙大茶学的强项,尤其是在茶叶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国际领先地位。2014年,屠幼英教授和须海荣教授等主持的“生物催化技术重组并强化茶深加工制品的功能及其产业化”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是浙江省茶叶界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岳飞教授等在茶多酚终端产品开发上,获准字号新药5种、功能食品18种,开创了茶叶深度高效利用的新高度。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文化的加持,使山沟沟飞出了“金品牌”。学科在定点帮扶云南省景东县时,设计并实施了“紫金普洱”扶贫项目,实现“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景东无量山区古树茶资源丰富,茶叶品质优良,但山路遥远,销售艰难。2017年王岳飞等老师受学科指派,采用浙大现代茶叶加工技术与当地传统制茶工艺相结合,帮助当地加工优质茶饼,创立富含浙大文化元素的“紫金普洱”品牌,依托浙大平台推动销售。茶学团队对紫金普洱用心用情用力呵护,从茶叶品种保护、茶区科学规划、生态茶园建设、生产标准制定及产品设计推广等方面,实行全链条管控,确保茶叶品质安全。
项目运行4年,累计生产“紫金普洱”茶136000多饼,通过浙江大学师生校友直接众筹1500多万元,并带来间接销售、定制,累计销售近3000万元。截至2020年6月,“紫金普洱”项目带动当地626户茶农脱贫。项目获评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案例。
浙大茶学始终不忘“三农”,全身心投入国家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梁月荣教授团队长期在广西、贵州、安徽等地开展技术下乡服务,2021年受到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彰;龚淑英教授团队利用浙大湖州茶叶产学研联盟平台,推进茶业技术升级,使湖州单位面积产值连续多年稳居浙江首位,其中德清茶业“全产业链模式”成为业内标杆。2021年茶学系与湄潭县人民政府共建成立了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为全面支持湄潭茶叶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茶学人正奋发图强,为国家茶学教育、茶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