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式旅游”里的“青春密码”
“青春没有售价, 硬座直达拉萨”, 白天“暴走”晚上赶路,不浪费一分一秒,以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打卡”尽可能多的景点,结束后不做休息,立即投身到求学、工作生活中。“特种兵式的旅游”,一种独特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特别是大学生中流行。
这种旅游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 “爆火”,其背后有多种因素的助推,开放后的报复性旅游、基础建设发展的日益完善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由大学生群体的特质所决定,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好, 有足够的青春活力去体验这种高强度的旅行, 同时他们的预算有限,夜不归宿的旅行方式能让“穷游”发挥极致。
这种旅游方式,时间短、强度高,磨砺了意志,丰富了经历,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效果,同时也能刺激消费,增加交通、旅游市场的收入。但是也有网友担心,这种旅游方式强度过高,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旅游体验感,也损害身心健康,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这种旅游新形态,把握好“流量密码”,努力实现多方共赢。对个体而言,每一个年轻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大家应该提早规划,熟人搭伙,保持警惕, 遇到问题及时和家人或学校取得联系。对社会而言,应多给予年轻人一些人文关怀,创造机会让他们能更从容地感知世界。如各地文旅部门多设置一些适合年轻人 “特种兵”式出行的研学路线。 从城市角度而言,应多考虑如何圈粉年轻态流量。 推出个性化的旅游的优惠政策, 比如提供经济实惠民宿和青旅、在热门景区周边设置公共休息区、设计出适合年轻人打卡的游玩产品等。 即便是走马观花式旅行,年轻人从中感知到的,是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特种兵式的旅游”对大学生而言,重点不是“游”,也不只是“打卡点”留下的千篇一律的微笑,这是青春易逝的残酷现实,一边是稍纵即逝的大学时光, 一边是脚下太多未曾丈量的土地,太多不曾兑现的诺言,这一旅游方式是对时间的无可奈何, 是一种退而求其次。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特种兵式的旅游”是专属于青春的浪漫主义。当一场 72 小时的极限挑战落幕,“特种兵”们收获的是人潮拥挤中发自内心的笑意, 是火车硬座上的美好青春回忆, 或许, 抵达不是目的,出发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