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星空摄影三人组3年拍照上万张
我和星空有约会
蔡志洋作品《点亮星空》,摄于丽水遂昌的南尖岩。


3 个小伙子拍到的 C2022 E3(ZTF)彗星。
单一栋作品《深湖星空》,摄于宁波余姚的四明山。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受天气影响 每次拍摄像开盲盒
当天晚上 6 时,记者约了麻恩瑞和蔡志洋采访,想随他们一起追星。 刚到学校,就见小伙子们迎面走来。
浓眉大眼、面部棱角分明的是麻恩瑞。 他身穿棕色短夹克搭黑卫衣、 一条咖色灯芯绒长裤,显得帅气干练。 一旁的蔡志洋,看上去酷酷的,黑色皮夹克搭配卡其色工装裤,一副时髦的黑边眼镜占据了半张脸。
“来得正好,走,爬楼! ”两人手拿肩扛,带着三脚架、相机、电脑等器材走在前面,记者跟在后面。 这次的拍摄地点选了一幢 5 层楼的楼顶。
他们腿脚麻利,爬楼速度快。 “你们慢慢来,我们平时爬山练出来了。 ”望着身后气喘吁吁的记者,两个大男孩扭过头笑着说。
深灰色天幕下,偌大的顶楼异常安静。 由于上午一直下雨,中午过后才停歇,到了傍晚云层依然很厚。
“不太妙,观测条件不是很理想,我们再等一会,看看情况如何。 ”
两人调试设备时,记者注意到,他们在手机和电脑上, 不停地切换着十多款天文气象软件,有看光污染的、有天气预报的、有看星象位置的……凑过去看看,满眼都是参数和图形。
“拍星星不是直接拿起相机就能拍到的。 ”麻恩瑞说,它需要借助各种专业的软件和器材。 比如,用赤道仪抵消拍摄时地球自转的影响,用天文专用软件 Star?Walk 确定星星的精准位置,后期还要用堆栈降噪法让照片展示出肉眼无法捕获的细节……
“这次还算少的。 ”蔡志洋双手把皮衣领子竖了竖,扶了扶眼镜说,最多的时候要用到 20 多种软件。 记者问,这么多软件都能学会吗? “不难,上网看教程就能学会。 ”他自信地说。
大约过了 1 个小时,天空彻底暗下来了。 电脑屏幕光照亮了两人清秀的脸庞。 麻恩瑞叹了一口气:“云没有一点散去的意思,今天拍不到了。 ”记者抬头望去,只见灰色的云朵像棉被一样盖住了天空,拍摄计划“泡汤”。“我们习惯了。 ”麻恩瑞笑着说,像这样受挫的情况,他们遇到过很多次。 “这也教会我坦然面对不确定性。 ”麻恩瑞一边收拾器材一边说,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星空摄影充满不确定性,每次就像开盲盒,但也充满了魅力。
(记者 王璐 通讯员 薛文春)麻恩瑞、蔡志洋不久前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星空拍摄。 这种挫折在追星之旅中时常遇到。
这次失败的拍摄是在 3 月 24日。 这天晚上,我国多地都观测到了一场美妙的星空童话———月掩金星。 对拍摄这一天象,麻恩瑞和蔡志洋期待已久。
月掩金星,就是月球在视线方向上恰好遮挡住金星。 如果天气好,人们肉眼就能看到,明亮的金星会短暂地被月亮遮掩,一段时间之后月亮移开, 金星又从它背后“钻出来”。
麻恩瑞、蔡志洋分别就读于机电工程学院和艺术创意学院,他们和去年刚毕业的校友单一栋一起玩星空摄影已有 3 年。
宁波四明山、西藏、新疆……这个 00 后三人组全国各地追星,已拍摄上万张照片,在网络上拥有大批粉丝。
跋山涉水彻夜蹲守 只为五万年一次的邂逅
在月掩金星之前, 小伙子们最近一次疯狂的追星是在两个多月前。
1 月 29 日,正值寒假。单一栋在天文软件上看到 C/2022E3(ZTF)彗星接近地球的消息。
据专业软件测算, 浙江的最佳观测时段有两个:1 月 31 日和 2 月 1 日;两个时段的最佳观测地点,分别是遂昌南尖岩、景宁九龙山周边。
千载难逢,一定要去拍。 单一栋立刻把麻恩瑞、蔡志洋拉进新组建的微信群,并向他们发出邀请———“C/2022E3(ZTF)彗星掠过近地点, 它 5 万年绕太阳一圈, 上一次和地球‘擦肩而过’还是旧石器时代。 如果错过,它再次造访将是 5 万年之后……明天就去拍摄,走不走? ”“走! ”3 人立即达成一致。
1 月 30 日下午 5 时, 分头出发的 3 个年轻人抵达南尖岩,开启了追星之旅。
由于拍摄点在人迹罕至的山顶, 几乎都是“野路”,他们一边找村民打听,一边放出无人机“探路”,每人负重 10 公斤上山。 然而上了山才发现, 前面有一座高山刚好把拍摄最佳视角挡住了。
“天还没全黑,赶紧换地方。 ”还没来得及坐下喘口气,几个年轻人又掉头下山。
开车 20 多分钟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山头。 麻恩瑞和蔡志洋开始麻利地扎帐篷,单一栋则开始装相机。
1 月 31 日凌晨 4 时,东方欲晓。静谧的山巅,繁星熠熠。 突然,一颗翠绿色“光球”出现在夜空,耀眼的“尾巴”在黑色天幕上拖出一条长长的光带……“拍到了! ”彻夜蹲守的小伙子们,从椅子上跳起来翻看 6 台相机的成像, 兴奋地摆了一个“剪刀手”。
这颗罕见的绿色彗星,彗核直径约 1.6 千米,彗尾绵延数百万千米,但在照片里,却只有小小一点。 这团难得一见的绿光,照出了生命的渺小和时间的深邃。
3 个小伙子仍未尽兴。 为了拍摄更多、更好的照片,当天下午,他们又赶往九龙山,打算继续拍摄。
没想到,困难接踵而至。 在距离目的地数公里的地方,山路突然变成“N”字形。 颠颠簸簸、起起伏伏,车子龟速前行 1 小时,才走了 8公里。
天色已暗,向前还是折返? 3 个年轻人深刻体会到了进退两难———向前, 要颠簸 2 公里,而且还得再爬一座海拔 500 米的山。 能否顺利到达,很难说;返回,要颠簸 1 小时,但没能按计划拍摄,心有不甘。
由于接连赶路,又饿又困,加之眼前的混乱状况,大家茫然失措。 “最担心的是车子爆胎。 ”麻恩瑞回忆,如果爆胎,那将是一场灾难。 最终,3 人稳妥起见,决定原路返回。
“有生之年,我们不会再与这颗彗星相遇了。 ”单一栋感慨地说。小伙子们把在南尖岩拍到的彗星照片发到网上后,引发了粉丝集体“膜拜”,这也让艺术创意学院的张赛和杨军武老师感到欣慰。 “几个年轻人很有想法和毅力,为了热爱的事情,他们非常执着、不怕困难。 ”张老师说,他们正是在这种历练和磨难中, 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这 3 个同学未来可期。 ”
创办工作室 希望更多人爱上星空
三面墙被刷成黑色、 屋顶一盏白炽灯、进门一套棕皮沙发和一张茶几。这里就是 3 个年轻人和他们小伙伴的工作室。 名字起得很炫酷,叫“北影纪”。 目前,工作室有 14 名同学。
房间不大,约 20 平方米。 径直走进去,最里面 3 张桌子拼成的一张大桌,上面密密麻麻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相机、电脑和各种器材。 房间两侧的书架上,也是各种摄影设备,放得满满当当。
工作室由单一栋、麻恩瑞和蔡志洋和另外3 名同学于 2021 年创办。 除了承接商业活动拍摄项目外,这里主要是一群星空摄影发烧友的聚集地。 这一点,墙上挂着的一张张照片就能印证。肩扛三脚架、手拿照相机、放飞无人机……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在山巅定格了最美好的友谊。
随着每年毕业离校,工作室前前后后送走了两批成员。去年是单一栋,今年夏天,麻恩瑞和蔡志洋也要毕业了。
“希望工作室可以一直办下去, 让更多人爱上头顶这片星空。”谈到这个话题,一直活泼开朗的麻恩瑞和蔡志洋, 顿时语气沉重起来。很快,麻恩瑞话锋一转,指向了桌子旁正在修图的一个女同学,“不过, 我们有新鲜血液,她是今年新招的唯一一个女生。 ”
她叫王紫怡,是 00 后,来自艺术创意学院数媒专业。 紫色卫衣、长发微卷、笑起来甜甜的,略显青涩、腼腆。 但是,当记者和她聊起拍摄星空时,她的眼睛顿时有了光,话也多了。
“学长们太牛了,我觉得星空摄影很酷。 ”“跋山涉水,非常辛苦,你敢去吗?”记者问。“当然敢,我不怕辛苦。 ”
听到“徒弟”斩钉截铁的回答,两个“师傅”不由得仰头哈哈大笑起来。这种志同道合一起追梦的氛围,也是工作室成员最看重的。“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 在拍摄星空中结下了友谊,也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工作室成员阮琢朗说。
单一栋去年毕业后, 回绍兴老家创业,开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现在不像在学校里时间多,但是我还会继续拍星空,不会因为毕业就放弃自己热爱的东西。”这番话也说出了麻恩瑞和蔡志洋的心声。“追星,我们会坚持到底。 ”麻恩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