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青春送瘟神·换来人间满园春
编者按:
一张照片记录一段历史,一张照片述说一个故事,它们是那个年代的斑驳记忆,是述说往昔岁月的“留声机”,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正是建党百年风华正茂之中华的缩影和展现。档案馆在2022初推出《寻红色旧照,说杭医故事》专题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档案馆,去挖掘去寻找,那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感人片段;去继承、去发扬,老照片背后故事里的红色力量、杭医精神,为学校的快速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一张泛黄模糊的照片,三面红彤彤的锦旗,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为我们诉说67年前的春天,我校(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办学时期)毕业生主动请愿成立“浙江省青年防治血吸虫病突击队”,作为“开路先锋”毅然奔赴血吸虫最严重的疫区之一——海宁,投入那场全国人民合力抗击血吸虫的艰苦岁月和动人故事。这是我们杭医历史中一段抹不去的红色记忆,一张旧照片见证了他们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见证了他们满腔热血的奋斗青春。照片拍摄于他们刚到海宁时,照片背景是海宁县硖石乡信用合作社,也是他们临时的病房和治疗室。
血吸虫病是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早在解放前,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肆虐已久。几次实地考察后,1955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这一号召振聋发聩,动员了全国各地的青年,也给正在杭城各医院生产实习即将走向社会,我校前身“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医士科秋三丙班的毕业生们指明了方向。1955年12月的一天,吴云龙、嵇士艺、毕源根、唐炳炎、鲍朔珠、张永华、俞顺富、姜薏馨在内的8个共青团员,想到课堂教学和在疫区实习时见到血吸虫病危害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悲惨情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主动请愿,联名倡议成立“浙江省青年防治血吸虫病突击队”。1956年3月他们返校毕业前夕,他们在决心书上写到:“我们都是青年团员,在祖国亲切的培养和关怀下,就要毕业了,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伟大的理想——建设美满幸福的社会主义。但是今天,血吸虫危害着广大人民的健康,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我们表示:要服从组织分配,走上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图二当时他们写决心书的情景)。”
他们的倡议得到浙江省卫生厅的批准并抽调其他医院的医生、检验师、药剂师组成30人的突击队,成为我省卫生工作战线上第一支消灭血吸虫的青年突击队。1956年3月29日的《浙江日报》以《倡议成立青年防治血吸虫病突击队》为题目进行了新闻报道。同时浙江省卫生厅、共青团省委、杭州卫生学校为突击队颁送标有“消灭血吸虫病”“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锦旗,(图一照片中的三面锦旗)。4月3日,在“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高德贵的带领下,他们怀揣着革命的理想和追求,以青年血防突击队员的身份,告别了母校,和突击队其他成员一起奔赴我省血吸虫病最严重流行地区之一的海宁县参加血吸虫防治工作。初到疫情,条件艰苦难以想象,他们便因陋就简,查治病人。他们住宿在伊桥村的农房里,队员们自己动手,搬空屋内杂物,设置病房,收治一批批的病人。
提笔写下决心书参加突击队的那一刻,就此开启了他们与血防结缘的一生,他们转战在嘉兴地区各县区,经历了由点到面、扭转局势直至实现阻断传播的全过程。他们奔走在各个疫区,既当宣传员又当战斗员,发挥党政参谋助手和业务技术骨干的作用,处处有战场,人人是战士,越是有困难越要上,成为了“送瘟神”的主力军。他们依靠当地广大的干部和群众,尤其在旷日持久、大规模的查螺灭螺和粪、水卫生管理中,更是离不开农民兄弟的积极参与,形成了声势浩大、“千军万马送瘟神”的局面,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健康卫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1958年6月30日,杭州西湖国宾馆,毛泽东同志在书房内读了当天《人民日报》报道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夜不能寐,于7月1日凌晨,欣然命笔写下了光辉诗简《送瘟神二首》。“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以此纪念献身重疫前线的医士以及广大劳动人民联手送走瘟神的满园春的动人情景。
以“青春”送“瘟神”的动人场景和红色故事随着时间流转也隐入角落,但是历史没有忘记,红色档案伴随着的红色精神更加历久弥新,代代传承。
为医者,医天下。杭医人,永志不忘红色杭医精神。
【后记】退休以后,这些曾经合作共事、并肩战斗的八名战友又是同学校友,多数定居在杭嘉湖三市,其情深深,其乐融融。大家一致认为,防治和消灭血吸虫是党的正确领导、依靠群众力量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一场必胜的战争,是社会主义优越、关注民生、功盖子孙的一个伟大壮举。回首往事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响应国家号召,适逢其时,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以苦为荣,治病救人,是母校教育培养的结果,是每一个医者的分内事。他们用无悔青春送走了“瘟神”,换来了人间的满园春色。
(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