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涯 爱无边 仁心一片在马里
编者按:自1968年2月起,浙江省开始选拔派遣援非(马里)医疗队。截止2022年6月,浙江省共派遣19批次援非(马里)医疗队,我校共有3名教职工、我校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共有19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援非(马里)工作。
2月10日新华社发布2月9日习近平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的回信全文后,嘉兴学院全体援非医疗队成员倍感荣幸和鼓舞。他们纷纷表示,毅然决然远赴非洲参加当地的医疗救助工作,帮助当地政府开展诊疗服务和培养医护人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他们为自己能亲身经历这一中非友谊的重大国际合作交往活动、为中非友好贡献力量感到骄傲。
一、走出家门,跨出国门,来到非洲马里共和国
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独立建国,大批法籍医疗人员撤离,人民缺医少药,有病无处医治,国家医疗即将陷入瘫痪。在其政府的邀请下,1963年4月7日,中国第一支由十名中国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匆匆踏上征程,前往阿尔及利亚进行医疗援助。浙江也于1968年2月首次派医疗队援助马里共和国。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非洲国家一直是我国援外医疗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
在1988年浙江省第十一批援非(马里)医疗队名单中,有杨东平(内科兼队长)、王兰芬(妇产科)和戚玉根(厨师)三人的名字。他们是原嘉兴卫生学校教师和职工。他们自愿报名参加援非医疗工作,以自己悬壶济世的精湛技术和医者仁心,为马里当地百姓解除病痛;或以自己高超的厨艺服务医疗队全体队员。经过培训,他们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途径法国巴黎转道赴马里共和国,最后落脚在马里共和国的马尔格拉医院,开始为期两年的援非医疗工作。他们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圆满完成援非医疗和生活保障等任务,在马里播撒了中非友谊的种子,为中非友好贡献了力量。时光如梭,回想三十多年前的援非工作,杨东平、王兰芬两位老师依然记忆犹新:对于当初为何要到非洲去,去干什么?自己是如何加入援非医疗队行列的?在马里马尔格拉医院的两年时光中,如何以仁者之心对待每一位当地患者的?一切似乎是那么的平常,但又是那么的不同凡响!
当王兰芬老师回忆起自己之所以参加医疗队援非时,侧身对当时身负队长之责的杨东平老师说,原本这批队员中并没有自己,是在考虑替补队员时,队里才动员她参加。杨东平则坦言,王老师的责任心和医术让他放心。为此,她克服了重重困难,个人及家庭作出了很大牺牲,最终踏上医疗援非之路。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医疗队临近出发前往马里时,准备去援非的妇产科医生突然因故去不了,急需一名业务能力强、医术高超的妇产科医生来替补。杨东平老师立刻就想到了王兰芬老师,并提出了殷切的邀请。而当时,王兰芬老师爱人已去世;大儿媳即将临盆,急需照顾;小儿子大学毕业,工作还没着落;家中还有老人需要照顾……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王兰芬老师一个人的身上。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突然接到了应急的援非邀请,她立马安顿好家里,毅然决然允诺前往。
二、仁心一片在马里
在浙江省第十一批援马里医疗队中,有十名队员来自嘉兴,由他们组成嘉兴援非医疗队。嘉兴援非医疗队于1988年9月抵达马里,在当地的马尔格拉医院开展医疗工作。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炎热,热季最高气温达50℃。当地经济条件落后,人民群众生活也很艰苦,疟疾、血吸虫病、艾滋病等传染病多发,道路及车况较差,交通事故频发。当地局势也动荡不安,时常发生动乱。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医疗队员们要面临的艰辛可想而知。援非医疗队成员在到达马里马尔格拉医院完成工作交接后,立即投入了医疗工作。回忆在此期间的医疗工作,两位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患者上门,就马上接诊。期间,他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当地因为落后,缺医少药,使当地百姓深受疾病之苦。因此,两位老师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诊疗技术,尽可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尤其作为妇产科医生的王兰芬老师感受更为深切:落后贫穷下的当地妇女更是需要医疗救治。为此,王老师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为挽救当地妇女生命和解除病痛竭尽全力。
马里当地妇女结婚都很早,一般在十四、五岁,发育还不成熟,就要面临生育难题。加上当地人民经济困难,生活条件艰苦,孕妇们营养缺乏,还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经常会导致子宫破裂、胎位不正、重度感染等情况。王兰芬医师作为妇产科医生,晚上急诊是家常便饭,治疗任务特别繁重、紧急。妇产科是病人多,急诊多,重症多,还必须克服医疗环境差、药品短缺、医疗仪器少等困难。为此,作为队长的杨东平医师不仅要做好内科患者的诊疗工作,还要特别注意团队的团结合作。麻醉师一般被安排紧跟王兰芬医师,为随时抢救孕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做好准备。如果遇到新生儿窒息,用手拍无效,又没有相关治疗仪器的情况,王兰芬医师只能冒险用吸管直接嘴对嘴吸。有一次,医疗队接诊了一个孕妇,因为胎位不正,到医院时,胎儿的一条腿已经伸出来了,王兰芬医师为了减少孕妇的痛苦及对孕妇、胎儿的损伤,选择了对医生最难、最辛苦、感染风险最大的治疗方法进行救治。还有一次,一位病人因青霉素过敏,突然晕倒在医院门口,医生们竭尽全力把她从鬼门关抢救过来。她得救后,为了感谢,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把扇子送给王兰芬医师留作纪念。
中国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疗服务态度,很快赢得了当地患者的信任。杨东平老师坦言,在马里当地,百姓对中国医生非常友好;王兰芬老师则表示,当地百姓经常竖起大拇指大声赞扬中国医生。在落后的马里,依靠祖国和其他援非专家组及工作队的相互支持帮助,医疗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如医疗队刚去不久就遇到停水、停电等困难。面对停水窘境时,周边其他中国援非专家组热心帮助,解决了用水困难,为医疗队解了燃眉之急。后来专家组筹集资金,请来打井队为医疗队打了一口井,在方便医疗队的同时,也造福了病患及周边的马里人民。此外,医疗队员还自己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等,想方设法为医疗队员们改善伙食,合理配餐,优化解决餐饮问题。这一点队里的厨师戚玉根师傅功不可没。
三、身处异国他乡,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国家
杨东平老师在回忆援非经历时,充满自豪地说:“援非在外,个人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我自己,更是国家的形象。每位队员不但是医生,更是‘白衣外交官’。在工作、生活中,都严格要求自己,心里想着国家。医疗队在马里主要是为当地群众看病治疗,同时也要为我国援非专家组人员看病及排忧解难。当地医疗设备紧缺,医疗技术水平急待提高,疾病种类繁杂,贫困病人多,经济困难,医疗队员工作十分繁重。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远远大于当地医生和国内医院的医生。医疗队的医生们处处为患者着想,在治疗过程中,宁愿自己难一点,累一点、苦一点,也要想方设法找到对患者身体损伤最小的治疗方案。”正是有了一批批像杨东平、王兰芬、戚玉根这样的医生和服务人员的无私默默奉献,不断为中非友谊大厦添砖加瓦,才有了越走越近、越来越浓的中非友谊。
就是这样一个个医术高、态度好,医德高尚的中国医生,只要当地群众有需要就会全力以赴,甚至不惜用生命来援非的中国医生,怎能不受到当地人民的真心喜爱与欢迎?中国援非医疗队和当地医生紧密合作,诊治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挽救了许许多多当地病人的生命。当地百姓都觉得中国人是真朋友,他们带来了医疗技术,带来了希望,更带来了东方文明古国的医者仁心。当地百姓看到中国医疗队队员,都会用中文打招呼说“你好”,同时竖起大拇指。据说连马里境内出现暴乱和武装冲突时,冲突双方看到有中国标志的地方都会保护避开。经过一批批援非医疗队成员的不断努力,中非友好不断积累,日渐巩固,中国援非医疗队被视为中国对非外交工作的一张金名片,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