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长衫”为何脱不下?
近日,一位博主发文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并配上了“学历是我下不去的高台,孔乙己是我脱不掉的长衫”的文字,一时间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并被各平台注意转发。在近期的微博热搜榜单中,“孔乙己文学”频频出现。这一热词的出现反映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孔乙己”是谁?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的主角。小说中这样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小说中“穿长衫”代表的是读书人,而“站着喝酒”又表明了生活的窘迫。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却没有和短衣帮一样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他既不属于上一级,也不愿意沦为没有读过书的下一阶级,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成了他迂腐的思想和倔强性格的最强罪证。他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被社会无情的抛弃,是又可怜而又可悲的。有八个字来表达对他的看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很多网友评论“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鲁迅先生的作品,经过百年岁月沉淀,依旧锋利,刺穿了现实问题的遮羞布。
那么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和现在许多郁郁不得志的大学生拉不下脸面去工作,真的可以混为一谈吗?学历,绝非是“孔乙己的长衫”。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关于这样的词条冲上热搜,恰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就业和人们普遍价值观念偏颇的社会问题。
从客观就业观念和主观就业观念进行主要分析,就业环境的快速更迭,引发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孔乙己文学”的几句热评换作通俗的话讲就是:如果从事低门槛的工作,那么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据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毕业数量屡屡升高,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网友说“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打螺丝”“学历是敲门砖,可它越来越变成我下不来的高台,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细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到底是什么?是读过大学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如果只是找到一份简单体力工作,那便无法说得过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大学生的含金量不断下降。知识是改变命运,可是我觉得在我们的学历层面上所学到的知识,不应只是被应用于此。一个国家的进步,靠的是整个国家的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多,代表了我国教育水平普及的不断增高,那也就意味着会有知识分子岗位水平的下沉,终有一日,在国家的各个岗位上,都将有博学的人才,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们知道底层人民的艰辛,应该想办法用我们的所学去改变,应该运用自己的实力去发光发热。知识,不应该被工资、岗位高低而界定。学历不能变成利益,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读书的财富来自于心灵的滋养和精神世界的富足
其次,就是社会对于就业的普遍化认识。“孔乙己的长衫”这一说法的出现,与当前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的社会观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规划。卖猪肉、送外卖是看起来很平常的工作,可为什么当他与高学历挂钩时,就会引起网友的激烈讨论。因为社会的普遍观念认为,上了好大学就一定会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这种简单的工作好似浪费了教育资源。可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不要看到一件事情的表面就妄下结论。1989年,北大学生陆步轩从北大毕业后,经过一系列的工作不如意,开始卖猪肉,引起热议。但他利用所学,创办企业,运用成熟的方法知识培养优质商品和人才,2016年公司市值高达16亿。
哪有什么孔乙己的长衫,只不过是没有放下架子认清现实的勇气。不去在意他人和社会的眼光,用心学习,终会成就一番事业。另一方面,社会的普遍观念是将大学教育与高等收入进行直接画线,可能在老一辈眼中认为上了大学就会有高等收入,从小为子女灌输这样的思想。当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子女走进社会却未能如愿,从而陷入了观念与内心纠结的矛盾中,像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读书的作用,用良好的心态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正确看待社会的环境,敢于与落后的社会观念抗争。在新时代潮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灵活的自媒体职业,以及各行各业,只要我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就将有美好的未来等待我们。
年少时,每个人都向往光芒万丈,风光无限的伟大任务和梦想,想成为书中的武侠豪客,想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奇科学家,想成为舞台上光芒万丈的主角,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嗤之以鼻,长大后,却认为自己身上有“孔乙己”身上那件脱不下的“长衫”。现实告诉我们,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那“脱不下的长衫”不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本报专栏作者)